什么样的一种养育的姿态,反而能够令到养育这件事情轻松一些呢?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场景里,我们跟孩子有一些活动,通常当父母们愿意置身其后,观察,跟随,然后去跟孩子保持这样的一种连接,它又不是断开的。这种置身其后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在远远的背后去带领。
让孩子成为了他生活的主角,他在前面走,但是实际上,我们用价值观在引领他,这就是本书的内涵。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们都会备受责备,说父母没有把孩子养好等等。其实父母不应该被责备,而是应该被培训。
父母跟孩子之间应该有界限,就是我们日常跟孩子,或者是跟他人接触,其实都有一个东西:就是我的感受。就是当对方的行为给我的感受是OK的,那就是非常正向温暖的;那当对方的行为已经令到我的感受不OK了,那我的身体会是紧缩的,我的人会是退缩的。其实就是以自己的感受为准,或者是说以自己的接纳度为准。事情如果我能够接纳的话,那么我就给到很多对方很多的空间,很多的允许。
实际生活当中,父母们很多时候都是不管自己能不能接纳,都想要控制孩子,就是最好孩子按照父母的来。而这里说的这个界限就是,如果这个行为是父母能够接纳的,那我父母要最大限度地给到孩子自由,让孩子有一种自主,自我负责的东西。
那如果孩子的行为确实已经干扰到父母了,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孩子的行为如果让我父母不舒服了、难受了,那父母该怎么样呢?首先父母不要用评价或者评判的方式,不要说:你不应该这么做。或者说:你这么做是对的(错的)。其实没有对与错。比方说:父母想要休息,然后孩子发出很大的声响。那我们通常来说就会觉得这孩子不乖,他不好,他不顾及别人,是吧。但是,其实在这里真正产生的一个事情是孩子正在快乐的玩耍。但是父母不OK,被干扰了。其实是父母处在了一个问题区里。那么父母是被干扰的人,在这个时候,父母不需要去指责孩子说:你不应该这样。这叫作越界了。但是我们怎么样不越界呢?我们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想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休息,但这个声音这么大,我们没法儿休息。通过这种非评判的如实地去坦诚告知的方式。孩子就有机会去了解到: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别人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他也会去调整他的行为。这就叫作不去侵犯,然后也不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