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小白3月发稿18篇,喜提头条号青云计划,分享这10个写作干货

                        文/武小五

今年以来,作为新媒体新手,在老师的帮助指导和写作同仁的鼓励支持下,我在新媒体写作上取得了一点进步,先后在富小书、爸妈进化论、汤小小轻松高效写作、苏乐爱写作等多个平台发表观点文和写作干货文18篇。

其中10万+爆文3篇,6篇被富书、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有书、慈怀读书会等大号平台转载,3篇获得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励(再头条号其他平台发布的文章)。有幸成为富书1月份“投稿变现之王”和2月份“投稿变现十强作者”。

这个成绩与写作大咖相比,当然不值一提,但却是三个月前的我绝对不敢想的。前不久,我应邀在富书持续投稿变现营里进行了一次“小灶答疑”,回答了9位小伙伴提出的20个问题。

这些小伙伴提出的不少问题具有典型性,也是新媒体写作初学者常常遇到的,所以今天我将整理好的答疑稿放在头条与大家分享,但愿能对小伙伴们有所启发。

01

问题:新手怎样解决热点文时效性的问题?

答疑:新手写热点文是一个挑战,出手要快,上稿不易,一般来说是很难比过老作者的。如果要追热点且上稿把握比较大的话,建议写作时选择新颖的角度,也就是其他作者没有涉及到的角度。

比如我写刘德华热点文的时候,不少上稿的作者写的大都是刘德华年龄大了,不要太拼了,该休息了。而我选择了刘德华用勤奋和实力来回应质疑和嘲笑这个角度,投过去第二天就在富小书上稿了。结果证明,这个观点编辑认可、读者认可,成为十万+爆文。

如果热点文确实过了时效性没上稿,也没关系,里面的案例还可以作为今后的素材,再有合适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写。

问题:写文章一般是如何确定文章结构的,特别是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如何确保其中的联系和逻辑?

答疑:关于文章的结构有很多种,时间关系,我就分享我用的最多的一种:总—分—总。也就是开头引子提出总的观点,然后主体部分从三个或四个角度分别论证,最后结尾总结升华。

中间的三个或四个分论点虽然角度不同,不管采取平行式或是递进式,都要紧紧围绕总的观点来展开,不能偏离。比如《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摆架子》和《好的婚姻,男人都有点“怂”》,都是采用的这种结构。

问题:有没有方法能够帮助提高写作效率?

答疑:提高写作效率,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三点:

第一,动笔写作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比如收集好充分的素材、列好提纲,不能在写的过程中再去找素材,不列提纲容易思路中断或偏离主题。

第二,先完成再完美。就是写的过程中最好一气呵成,等拿出初稿后再慢慢修改。

第三,养成固定时间写作的习惯。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收集素材,但最好每天在固定时间都写点东西,写作的习惯养成了,写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问题:我写干货文比较多,现在想学习写鸡汤类的情感文,请问老师,怎么练习,才不会把情感文写成干货文那种干巴巴的呢?

答疑:一是要多讲故事,少讲大道理。多选择一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议论和金句要简练,画龙点睛,让读者觉得你不是在说教。

二是要写得更细腻些。情感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要注意细节,不能写得那么简单直白,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流动。

富书签约作者温暖小武《活得优秀,爱得优雅》中的情感文写得很细腻、很暖心,值得我们初学者学习。

问题:写文章没有情绪,太平淡,情绪太强烈有时又会觉得有说教、指责的味道在里面,这个度如何把握呢?

答疑: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情绪问题,其实涉及到说理“度”的问题,而这个度的把握不是一日之功。

有一个成语叫“理直气壮”,意思是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但用在写新媒体文上,就有点不合适了。写观点文,我们当然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既要弘扬正能量,也要对社会上一些负能量的东西提出批评。

但这个批评不一定非要采取理直气壮、高声大嗓的方式,完全可以理直气和、亲切平和,在不动声色或冷静分析中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不会让赞同你观点的读者觉得你用力过猛、过于生硬,而且还能让喜欢“对号入座”的读者看着不那么刺眼、扎心。

举个例子,在《你不占别人便宜的样子,真美》一文中,我在讲了刘厂长乡邻、河南息县农村妇女和女大学生爱占人便宜的故事后,我是这样评论的:

“有困难了向别人借点钱救救急、遇到喜事讨个彩头、一时没空让同学帮着打饭,这都是人之常情。但借钱不还还横加指责、得了红包还得寸进尺、不还饭钱还理直气壮,就太过分了,都是爱占便宜的表现,也是没有尊严的行为。”

这样既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爱占便宜者的批评,又不是那么地过于刺激和扎心,读者也比较容易接受。

“要亲切平和,不要过于生硬”,这就是我对你说的如何把握这个“度”的体会,太软了,态度暧昧,观点不够明确有力;太硬了,又会给人咄咄逼人、过于情绪化的印象,这两种方式都不好。

02

问题:什么样的标题能吸引人阅读?

答疑:标题确实重要,有人说,“标题决定了打开率,内容决定了转发率”,有的标题甚至就能够决定转发率。从我的写稿来看,大部分成功的标题至少符合以下三个特点的其中一个。

一是引发共鸣。也就是说到了某些人的痛点,让人愿意转发,愿意在平台下留言。比如小文《你不占别人便宜的样子,真美》。这个标题容易让平时不占人便宜的读者有“代入感”,会让他们感到文章说的就是自己,而且还夸自己“真美”,心里当然要高兴了。有的读者直接留言夸赞标题好。

生活中喜欢占人便宜的读者看到标题,也会对文章感兴趣,会进去看看里面说的是什么,怎么不占便宜就美了。这一点从读者的留言可以看出。

二是制造悬念。就是要注意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比如小文《刘德华,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当时,共拟了《刘德华:真正聪明的人,是用勤奋回击嘲笑》《刘德华:“笨小孩”,懂得用勤奋击败嘲笑》等6个标题,经过反复斟酌,从中选了一个作为正式标题。

文章发表后,我发现编辑老师把标题改为《刘德华,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应该说,这个标题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刘德华怎么了?变成什么样了?恐怕这个标题也是造成10万+爆款文的重要因素。

三是引起争议。就是在标题当中直接提出某个引发争议的观点。比如小文《刘嘉玲:好的婚姻,都是“忍”出来的》。

什么是好的婚姻,有的认为婚姻就要忍,夫妻之间要宽容忍让;有的就不赞成忍,认为一味忍让的夫妻不会幸福。

这篇文章在富书百家号、搜狐号也是十万+爆文,搜狐号更是达到了34万+,读者留言有中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这说明这个标题具有争议性,是成功的。

问题:文章开头的引子总是写不好,感觉干巴巴不吸引人,怎么改

答疑:不少文章就没有引子,如果总是写不好,干脆就不用好了,直接进入第一部分。如果还想用,根据我的经历,有这样几个方法供你参考。

1、用故事做引子。上来先讲个故事,这样比较生动,容易吸引人。如果这个故事是热点或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读者会更有代入感。这个方法我用的最多。

如《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会摆架子》,我就讲了“复播剧之王”老版《亮剑》中的一个情节作引子。《好好活着,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我用林清玄回忆父亲的两个小故事做引子。

2、用名言警句或名人的一段话或金句做引子。比如《好的婚姻,男人都有点“怂”》,

我就用了赵又廷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引出我的观点。

3、以抛出的问题做引子。比如,《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我就用了知乎上的一个问答:“是不是大部分男人都需要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引出自己的观点。


问题:同一个题材,自己写的就很平淡,看别人的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从这个观点写,这种情况是读的书不够多吗?

答疑:我是这样理解的,观点不新颖主要不是读的书不够,而是考虑的不够深入。这个真不是一日之功,我的体会是:

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二是多想几个角度。看到一个素材后,多琢磨,切出几个主题后再进行比较筛选,选择其他作者没怎么写过的主题来写。这一点写热点文时特别要注意。

另外,对观点的平淡与新颖还要辩证来看。新媒体大咖Spenser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诚实比新意更重要。不论起点高低,只有写自己真正熟悉、相信、感兴趣的东西,你才有足够的热情和底气去剖析自己、探索世界、面对质疑。

初学写作,不用太在意题材是否新颖,先自问内心有没有渴望诉诸笔端的东西?把那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受记录下来,用你自己满意的方式准确、流畅地讲清楚,一篇文章就有了不错的基础。如果不够独特,可通过后续推敲、修改等来弥补。如果不够真诚,文章就失了灵魂,手艺再高也是徒有其表。

这位作者的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其实不少大号平台发的文章也不能说选题、观点多么新颖,只是他们的角度、素材更新颖些,也同样能上稿、打动读者。所以,希望小伙伴开始时不要太焦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新颖,先写起来,写多了、思考多了,自然会有提高。

03

问题:如何找选题?经常被编辑说选题一般,观点太普通。

答疑:根据我的经历,我写的文章选题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渠道:

一是名言警句或金句。我们在读书、上网看到一些好的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文章的金句,我们就可以收藏起来,然后琢磨一下能否作为我们文章的选题。

比如,《你不占别人便宜的样子,真美》。这个选题就来自我在杂志上看到的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文章最初的题目就是这句名言,后来编辑老师给换成了现在的标题。

再如《刘嘉玲:好的婚姻,都是“忍”出啦的》,这个选题是我在网上看到涂磊关于婚姻的一个短视频,触动了我,我就想写篇关于婚姻中忍让的稿子。

二是从看到的素材里提炼选题。我们在网上、书上看到一个事例,觉得很好,我们就要琢磨,能否从一个角度提炼出选题。

比如,《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会摆架子》,这个选题来自于今日头条的一篇文章,它提到了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讲的一个老教授给出版社投稿,见好久没有回音,就去信询问,落款写了20多个头衔。我觉得这个事例很有典型性,就琢磨出写摆架子的选题。


再如《好好活着,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我在网上看到不少年轻人猝死或患癌症去世的新闻,很受震动,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对我的牵挂,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就确定写爱惜身体、好好活着的选题。

三是受其他微信公众号文章启发。作为写新媒体的,我们一定要多看大号平台的文章,看看人家都发了哪些类型的文章,试着从里面找选题。

问题:以为自己看过很多书,有的甚至认真读几遍,到写的时候,依然感觉无从下笔。怎样解决下笔输出问题?

答疑: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处理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读书充电、素材积累与下笔写作的关系。写作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想不断输出、走得远,我们就得不断输入,否则光输出不输入,慢慢地就会写空了。

虽然看了不少书,但仍然无从下笔,我猜想这位小伙伴应该没有随手记录、积累素材的习惯。我从写纸媒开始,就重视读书和素材的积累,写新媒体后也一直坚持。


我读书时有个随手记录的习惯,看到好的事例、语句,就赶快记在专门的摘录本上,这些年我记了8本,里面有事例、名人名言、文章的精彩片段等等,内容很丰富,是我写作的素材库之一。

这样读书虽然慢一点,但对我们写作的来说很有效。我发表的这些新媒体文,不少素材就来自我的摘录本。当然,积累素材的方式是多样的,上网看到哪个素材有点意思或打动了你,就可以先收藏起来,分门别类放在微信收藏夹或者复制到锤子便签、QQ记事本等工具里,便于以后查找。你看得多了、记得多了,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问题:文章是不是一定要迎合读者的口味?现在是买方市场,就要迎合买方吗?

答疑: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过迎合这个词有点暧昧,把迎合换成“考虑”是不是更合适,写文章一定不能自嗨,一定要考虑读者的口味。

因为我们的作品是商品,是要卖钱的,作为顾客的读者是不是买账、是否愿意看和转发,我们必须得考虑读者的喜好、读者关心什么、痛点是什么,我们在确定选题时就要揣摩。

绝大多数读者还是喜欢正能量的东西,我们写稿就要多写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用一些生动鲜活的事例和画龙点睛的金句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观点文中不少是励志鸡汤文,“鸡汤”可以有,但不能给读者灌“毒鸡汤”,不能为了流量剑走偏锋,挑战社会的底线。

以上答疑,只是我写新媒体文过程中的粗浅体会、一家之言,不一定准确,仅供大家参考,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