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潜心写词作曲,止步七强,问鼎无望,谁也觉得是失败吧。一位拥有一千五百万粉的大V却这样评价:“因为【吾妻】看的超女,结果中国风原创歌手在一首【酒僧】后被淘汰。“一朝笑看人间苍生,一夕夜里挑明灯”能写出这词的人,拥有更大的人生舞台。”
1·
自从上次霍尊在中国好歌曲里用【卷珠帘】的古风词惊艳了一票听众后,我总期待有那么一位原创女歌手能够在众多扭腰摆臀,吵闹喧嚣里有一丝新的诗意。
超女今年网络比赛我没看,唯一一届我落下的比赛,意思是以前我期期都看。一来看网络直播不是我的观看习惯,二来近来工作忙碌客户电话不断,实在腾不出耳朵。
微博里关注的一位朋友,前几天艾特我看一个视频,说超女里掩藏了一颗明珠。此女擅词而歌,在如今喧嚣浅薄的文化氛围里难得的厚重和沉稳。我感冒病中惊坐起,赶紧点开链接。
可我看封面上那位姑娘,短发,微胖,不像是是仙风道骨的人儿呀。
朋友发过来的是李雨【吾妻】的视频:吾妻——李雨
前奏是四个小节的埙笛合奏,主要是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做节奏型,都已经给人忧伤悲悯之感。我虎躯一震,配乐的小乐器十分妥帖。
2·
第一句:“雨水打湿老黄狗,不撑伞的疯姨娘”。嗯,怎么说呢,可能是才上场吧,紧张的心和气息还没沉下去,明显气在嗓子处,没有沉到丹田呀,听着我有点职业病出来了。
“第三排那个同学,来,把气息沉下去,叹口气,叹口气,哎,对。”
虽然第一句唱功有点让人失望,但场景很写实也很独特:“雨水”“老黄狗”“疯姨娘”,这意境也是有点悲酸苦楚,我想看看后面有什么惊喜,这点支撑这我听下去。
“一步一度走到老屋前啊,我人却心慌张”,最后半句的转音转得很轻松,还是有些功底的嘛。
后面就渐渐进入状态:“木碗叠在土灶上,而我偏偏不敢想。闭眼你又莞尔笑啊,俯身拾厢房。”歌词的起承接得很紧,这一句的场景很真实,“木碗叠在土灶上”,“俯身拾厢房”,这场景让我想起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妈妈在灶台围着围裙做饭的样子。
紧接着就是她唱功和歌词的佳境来临:“淡米粗茶过啊,寒时炉火亮。花前月下唱啊,提笔画你一张”。让我惊艳的乐段终于来了:“木门渗着香,萝草围满墙。妻不怕衣旧,郎不嫌糟糠。”乐句结束的那唱腔,有京剧的韵味,又给惊艳添了三分。
“若不是你辞世别,吾半生未觉凄惶。”听到这里,我默然流泪。天南地北本该双飞客,一夕之间,往后老翅独自几十年寒暑。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新居故里仍闻,夜夜琴声漾。天外边的人啊,依然在我心上。坟前相思长,生死两茫茫。若我遵道法,梦里拥琳琅。越想见你时,天涯分外长。”见之不得,寤寐思服。
“女儿今要嫁,披了一身妆。回过头张望,如你当年模样。”妈呀,顿时泪奔。管他什么唱腔和乐章,我心已漾。
【吾妻】的灵感来自【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
网上对这首歌有些非议:“唱功这么烂,还想来卖弄。不是民谣不是古风,不伦不类。“
我对她唱功,专业里说的是唱腔风格和气息的结合有不同的看法。既然对方说,不是民谣,不是古风。我借鉴一下当年在音乐学院学到的知识来判定。大家都知道,我国在有流行音乐之前,是民谣和民歌。民歌代表作有:【幸福万年长】,【好运来】,【辣妹子】等,顾名思义是民族唱法(唱腔)。代表歌手:彭丽媛,宋祖英,祖海等。近几十年才有了西方的美声唱法,代表作:【我的太阳】,【茶花女】,【图兰朵】等。
经过学院派的中西结合以后,于是就有了民美唱法。李雨的风格是民谣体加古风,刚刚好民古风。
李雨的经历有些坎坷:
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哈尔滨师范大学肄业。李雨有一个比自己大13岁的姐姐,由于父母年纪大了且劳动能力有限,李雨的家庭情况一直不太好。为了凑足学费,李雨在家具店里卖过家具、在酒吧里当过驻唱歌手,并兼职服务员。
李雨在上高中的时候,便辍学来到北京打工。之后,由于她的高中老师主动提出免去学费,一个电话把李雨从家具店带回到课堂中。复学后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除了第一年的学费由姐姐资助,大学期间李雨几乎没让家里出过一分钱。
大三那年,李雨白天上课,晚上就去酒吧打工,前半场当服务员,后半场上台唱歌,等到了酒吧打烊的时候,又要放下吉他拿起扫帚继续当服务员,要忙到早上六点再回到学校宿舍睡觉,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由于工作繁重,再加上紊乱的作息时间,李雨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了,无奈之下不得不再次辍学。
难怪她的词里带着悲悯和豁达。
在【吾妻】之后,我更喜欢【酒僧】:酒僧——李雨
“黄土散尽,清风无声。
有苦是福,可福祸相生。
酒肉穿肠作朽翁,扫尽尘埃八面玲珑。
若不成疯魔,怎敢在人间走一程。”
最后一句,力透纸背的写尽了济公,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一把破扇,酒一壶,孑然又洒脱的一生足迹。像我们人在钢筋森林的城市,夜夜旧梦却是肆意的江湖。在层层伪装的成熟背后,有一个少侠,他身背长剑,仗剑走江湖。
我自有酒饮天下,千秋梦中不扰尘。
笑我疯魔笑我癫,原是你非解我人。
作者:唐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