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郭姓氏不拜吴夲,拜了不保佑不拜也没关系

原创:郭羡英

保生大帝吴夲也是闽南的神,俗称“大道公”“吴真人”。他是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保佑健康平安的医神,在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中拥有众多的信众,仅台湾就有数百座保生大帝庙宇,近两千万信众。

吴夲běn,字华基,别号云衷。生于979年三月十五日(北宋太宗赵炅 jiǒng),卒于1036年五月初二(北宋仁宗赵祯)。

吴夲年少就离开石门村,到青礁修道,并以白礁、青礁为根据地行医为民治病。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受其恩惠者无数,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

吴夲因上龙池岩山采药,坠崖去世。去世后,民间谥为“医灵真人”,并于白礁村建庵供奉。

南宋高宗赵构,开始立庙,即今天的白礁慈济宫。南宋孝宗赵昚shèn]追封“显佑真人”;南宋宁宗赵扩敕封为“忠显侯”、“英惠侯 ”;南宋理宗赵昀增封灵护侯、正佑公、冲应真人、“守道真人”等等。

明太祖朱无璋先是赐昊天御史医灵真君,追封“保生大帝”。清朝重修殿,没册封。人们追捧妈祖是因为航海技术落后,追捧吴夲是因为缺医少药,拜他时是祈求药签。药签顾名思义就是把治病的药方写在签上,放在签筒里。

吴夲死后,他治病的药方写在签上,放在签筒里。人们要用他的药方,就以抽签问卜的方式得到。这就增加神秘的色彩,在病家的心中产生心理作用,造成神效,使他的神像在群众心里显得崇高伟大,他的功能也愈来愈扩大为一方的医神和保护神。并且不仅仅是求医问药,凡祈福消灾之事皆求之,加上皇帝的册封,更神乎其神了。

我们村有一座“大道公庙”,村里人称“大公庙”,也是本村最大最正统的一座庙。离我们家大约六十米,站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大公庙”。

小时候听父辈讲,我们姓郭的不拜大道公。据说白礁慈济宫这块地,原本是当地郭姓的风水宝地。吴夲去世后,吴姓宗族要为他盖庙,看中这块地,郭姓宗族当然不给。但因为吴夲曾经医好了明成祖朱棣的文皇后的痼疾,不给也得给。

这块地被吴姓宗族占去盖了庙。庙盖好后,郭姓宗族说:“我们不拜你们的祖宗。” 吴姓宗族回击说: “你们拜了也不保佑。”所以这庙虽然离我们家很近,我们从不去拜。

我们镇据说有36个半社(一个村有好几个社)姓郭,文革中一度掀起宗亲热,角美镇姓郭也不少,彼此间来往认宗亲。白礁慈济宫就在角美镇,有关姓郭不拜大道公是祖辈流传下来的。

还有一件很好笑的事,我们村曾有过拜大道公即是拜“吴姓祖宗的讨论”。村民说:“拜大道公不就是拜了村里的吴某某的祖先吗?”我说:“是啊!本来就是吴家的祖庙,你们别拜了。”他们却是一脸茫然。

中国历史有不少的神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等等,他们都没有被封为神,就因为没有人抄作,就如今天的明星,也要有人抄作。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皇帝的册封,宋徽宗封了个头,他先封妈祖,后来的皇帝没完没了的封,就抄热了。

皇帝抄热“人神”,也是抄热自己的权力。皇帝信口雌黄,不断给“人神”冠冕,一个又一个冠冕往上戴,直达天上,人们就跪在下面顶礼膜拜。蠢不蠢?

现在医学发展,人们看病已经不用求药签,但大道公的香火仍然兴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拜拜。当官有当官的需要,做生意有做生意的需要,白领有白领的需要,富人有富人的需要,穷人有穷人的需要。

每个人又都有烦恼和不痛快的事,这烦恼和不痛快更需要求神拜佛解决。人无能,神大能,并且无所不能。只是人们拜的神很多,怎么知道那位神更灵更会保佑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