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

流年似水,岁月如风。时光一天天从指缝间滑落,消失在生命的深谷中。新年到了,那些逝去的年味像一串串风铃,在记忆里飘荡。

过年在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欢乐。年味时常停泊在我贪吃的舌尖上,停留在除夕夜对压岁钱的期盼中,还有穿上母亲做的新衣祆在同伴们面前显摆时的兴奋里。

随着年龄的增加,年少的我对于浓浓的年味记忆,便停留在父亲书写春联的剪影里。

生于1944年的父亲,十五岁时县功初中毕业,恰逢三年自然灾害,贫穷和饥饿使父亲被迫缀学,小小年级就投入了生产队的劳动中。后来因为父亲写的一手好字,算盘打的又好,成为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是乡亲们眼中有知识的先生。

每逢过年前夕,父亲便在院子里摆上桌子,在寒风凛洌中为乡亲们义务书写春联。写春联是手艺活,看上去轻松,真正能提得起毛笔的人不多。父亲是村子里写字的把式,毛笔字写的又快又好,加上父亲脾气好,为人热情,对乡邻们有求必应。于是,每逢过年,父亲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大红人,备受尊敬,来找父亲写对联的人格外多。

父亲用纸刀裁好红纸,根据字数多少折出方格,然后全神贯注地站立桌前,挥毫泼墨,喜庆吉祥的话语在红纸上跳跃,丰满圆润的毛笔字,透着无限的笔力,散发出淡淡的墨香,很快一幅对联就写好了。院子里围观在父亲周围的乡亲屏气等待着,在每幅对联写完的间隙,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然后等着墨汁凉干,每个人都满意而归。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桃符演变成的贴春联习俗,自西汉延续至今。春联的门类众多,大门贴上“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的大对联,院外的墙头上也要有“出门见喜或东来紫气、西望瑶池”;主房门上贴上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增寿对联;灶房门上贴了“三餐饭美乐全家,五味烹调香可口”的对联;院子刚进去的土神堂前也有“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的上下联,和“土生万物”的小横联相配;灶房的灶神被请在灶房的墙壁上,写上“上天言善事,下凡降吉祥”的小对联,天神爷、井神爷、财神爷、苍神爷名目繁多,乡亲们敬畏着一切神灵,供神敬神给神贴对联,希望神能保佑平安健康。

高大的椿树上也有“枝繁叶茂”的祝福,鸡舍猪圈也贴有了“鸡鸭成群、骠肥体壮”的条幅,临未也要搭梯上楼去在粮包上贴个“五谷丰登”的条幅。大大小小的对联全部贴完,得用了大半天时间,使家家户户院子焕然一新,一片喜气。

父亲还在寒风中为来得晚的乡亲书写着对联,一串串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来了,年就到了。累了好几天的父亲,年饭一吃,在酣声中熟熟的睡去。

正月初一,看到父亲手写的对联,贴满了大街小巷的门头,染红了各家的门楣,喜悦堆满乡村万户人的笑脸,我也有一种惬意的满足和自豪。

多年来,父亲为村里乡邻写对联的情景,成为我对故乡年味的一种记忆。那场景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记。

如今乡亲们过年的对联,还常有人找父亲来写。可父亲老了,有人不好意思再麻烦父亲,就图方便,到集市买些印刷的对联,随便一贴了事。每次春节时回去,抬头看着各家气派的大门框上,贴着印刷的春联,看上去像花花绿绿的年画,千片一绿,感觉上总好像少了点什么!

年越来越近,一幅幅春联,唤醒了我深潜的记忆。故乡高高的山梁被父母张望的眼晴柔软,我用笔打捞起一丝丝渐行渐远的年味,安慰我那一缕抹不去的乡愁和对故乡亲人们的无尽思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
    青悬_阅读 2,166评论 3 10
  • 人生 无非是在经历和回忆 正经历的, 没有人知道下一刻发生什么, 因此人生路上充满险奇也充满希望。 但无论我们经历...
    中炯阅读 3,550评论 0 1
  • 作者:路红霞 总是期待一周的小美好在周四晚上分分钟刷完,也终于大结局了。看完之后怎么说呢,在预料之中,但还是有遗憾...
    潍科WK阅读 2,444评论 0 1
  • 作业: 使用关键字with 时,open() 返回的文件对象只在with 代码块内可用。如果要在with 代码块外...
    陈容喜阅读 3,87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