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的《向世界的好教育要方法》音频课已经听了一半,她将20个课程分为5个体系,开阔占了很大的篇章。提到开阔这个词,我脑中出现的画面是一扇大门开启,有风有雨有落花,有虹霓有云霞也有霜降,所以开阔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周轶君提出的方法有广泛阅读,建立知识架构,阅读人物传记,学会表达,运用全人格教育方法,她更多是从认知和人格方面给予解答,我自认为开阔需要以自由为基础,它也需要在心灵层面潜移默化的完成。
从我们养育者的角度来说,通过历史的结论,自身的探索,一般的“客观的”教育问题会或多或少找到方法,但是却有个根本性的难题,那就是真正的了解你的孩子,明白她的所思所想。连心理学者武志红也感叹“知人不易,自知更难”,或者用“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也能解释我的这个观点,窃不要以为我生的,我能不了解她吗?“成人视角”会在无形中给你设限,也许你看到的大部分是表象。爱、敏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启迪我们,为孩子孕育一个开阔的心灵。
首先,要不设限,大人们往往喜欢树立目标,检验结果,我并不觉得这个良好的习惯适用于孩童的养育,目标可以有,但要淡化结果,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个自由探索的过程,如果我们画好一条线,要求孩子沿着这个线段走到终点,那么她没有经历自由探索的过程,又如何知道有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开阔?只要不违背良知公义不危险,她们不需要被规定女孩应该什么样子,这个你不能做,那个不适合你。我还认为,不设限有利于增加安全感,会让孩子觉得被信任,被爱。
我们还要依赖大自然来增加开阔性,大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感知自然更能理解人生,身处高山,才能懂得山外有山,身处海洋,才能明白浩渺无穷,仰望苍穹,可以感受宇宙博大,这是非常宏观的自然。从我自身经历,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学习和工作中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普遍的农村长大的人(没有家庭经济窘迫经历并受过高等教育的)对自然的感受力更强,小时候田间奔跑,水里摸鱼,让他们更“去标签化”,城市中长大的很多人通过接触,我慢慢就能觉察出他的家庭出身,比如他父母是普通市民,是做官的,还是经商的。一个年轻的妈妈总爱把她的小女儿打扮的花枝招展,有次她给我们展示了外婆织的毛衣,也是用色夸张,款式华而不实。父母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框架,自然破除了“他们”的思维框架。
所有的方法我更偏爱阅读历史,历史将人的复杂性、局限性、可能性呈现的淋漓尽致,历史是社会发展的镜子,更是人性的一面镜子:有人宏图大志,有人杀伐成性,有人恬淡寡欲,善恶、美丑、是非、大格局小利益都在历史上交过锋。史书可以下酒,可以娱琴,读着读着就懂了,何为人?历史太过丰盛,可以饱览人性,可以纵观古今,读着读着你的思维就在它的长河中了!
很感谢周轶君给了我开阔这个词,愿我们和孩子都能懂得自然,也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