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中旬的时候,开始“握笔写字”,当时为了能将写作进行到底,还专门给自己添了一套武器装备,就是这会儿正在使用的iPad Pro(10.5英寸),以及握在手里的这支电子笔。到今天写作差不多坚持有四个月了,虽然不是每天一篇笔记,更谈不上像网上的很多以写作为最大乐趣的人那样日更甚至都能坚持两、三篇,但还是尝到了些许甜头。
最初的感觉是一篇笔记成稿后,错别字已经越来越少,到后来再在平台发布时,几乎已经不见有检测提示了。更为欣喜地是,昨天晚上为完成一份声音变现课的作业,翻出之前写的拆书稿,再从头开始“赏读”时,居然发现很多地方都读不下去了,不是上下文不够流畅,就是文字不够简单和通俗,甚至有的句子当初让我很费脑子,昨晚也不知怎么的就稍微调整一下结构,或者变动几个字,立马就有不一样的味道出来了。
这篇拆书稿是大约三个月前在写作训练营时过了稿的,尽管只是C等,好呆也得了50元稿费,更关键还是我这二十多年来的第一笔稿费,印象中在此之前拿的一次稿费,还是儿子很小时的一年春节,我应征《读者》杂志的一个征文得到的奖金,那以后就几乎没有再完全是凭自己的兴趣写东西了。所以,在写作训练营第一次写拆书稿的过稿名单中,发现有自己这篇拆书稿时尤其欢喜。当然了,欢喜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更在乎老师们的认可。
昨晚又将这篇拆书稿重新整理了一遍,整理的过程中内心忽然充满感激,它能过稿与其说是老师们对文稿本身的认可,不如讲是老师们对文稿作者的包容和鼓励。同时我也非常感概,不过就三个月的时间,自己居然也能看得到这篇拆书稿之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了,再坚持写作三个月、六个月,或者一年、两年之后,再翻出昨晚“翻新”了的这篇拆书稿,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和惊喜呢?简直都有些不敢想象了。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可是修改和推敲本身其实也还是离不开一定的功底,功底越深,初稿的毛病就越少,“百回改”之后文章自然更妙。功底较浅,也不用害怕,文章成稿后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写作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础,反复修改也更能让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所在。比如前面提到的这篇拆书稿,写的时候就是很认真对待的,有的句子也真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只不过当时的水平就在那里,有的问题自己也有察觉,但无力更好地解决。
经过昨晚的修改也只能讲这篇拆书稿要比之前更耐读一些,确实不代表就已经足够完美。但是这次的再修改让我发现真的是没有白费的功夫,真正是体验到了老师们所说的“写作也是熟能生巧”。也因此,更坚定了自己要将写作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对那些痴迷于每天写作的人,不仅更能理解,也愈发敬佩。如果说“写作是一种疗愈”,我更愿意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写作减轻的是工作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压力,治愈的是我们在写作技能和知识智慧上的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