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如何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敞开孩子生命的无限可能。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教育的情调涉及我们如何习得一种儿童立场,努力以儿童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切实的关心孩子,理解孩子,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可能性,去引导儿童成就儿童。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
实际上他是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怎样将我们的成见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起来,去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关注孩子所有的生活体验。当一个情境出现以后,我们不应该只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要去问一问孩子,他当时的具体体验是什么?要尽量回到教育的情景本身去反思一下,什么样的行为最适合孩子当时的情况,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在这里让我想到了一个我和孩子之间的事:我是不赞同打孩子的教育方式的,所以我有时非常生气了,也会尽量压住自己的怒气,去给孩子讲道理(其实脑子里的画面是恨不得拿棍子抽他一顿)。但孩子只会吧嗒吧嗒掉眼泪,不给任何的反应,看到他这样,我就会更生气,(心想,我都这样心平气和的去跟你讲了,你有什么好哭的呢?你有什么可委屈的呢?)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的去问一下孩子,他当时的体验是怎样的?他希望我怎么做?而是我觉得我已经做的非常好了。
在本书中他一直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不单单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我们更需要像孩子一样,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的好奇,即使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也应如此。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妄加推测,更不能想当然,要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和传统的方式处理情况。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所以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于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而作为父母,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我们对于孩子的爱,带动我们要去思考:我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因为在孩子的初期成长阶段,孩子会时时刻刻模仿着你,那么你是否希望孩子和你一样,过一样的人生呢?从而带动我们对自己的思考。在这里我非常认同他说的:“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孩子的降临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体验可能性。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在成长,在体验着生命,同时也在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没有一个人能比孩子更强烈的,更经常地提醒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说到的:用“心”“看”,首先意味着必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景关系和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只有通过这样的追问,成年人才会感受到儿童在有力的转变着成年人的自我感觉,感受到儿童对成年人的职业和个人生活所带来的转变。
其次,用“心”“看”也意味着必须承认,理智并不能够处理好所有的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问题。我们需要用“心”来区分什么是对儿童合适,什么对他们不合适,而不是用“脑”来思考,用“心”思考和行动的关键是对她者此刻的体验保持敏感。
最后,用“心”“看”意味着必须承认,所谓教育就是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看待儿童就是看待可能性,由此,教育学就是一门迷恋儿童成长、探讨如何与儿童相处的学问。教育学的根本条件在于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以及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