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坡
范蘑菇,何许人也?
范蘑菇,他是一个农民。
说到农民,人们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头缠白羊肚毛巾或戴草帽,脸晒的黑红,佝偻着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来。
范蘑菇呢?他在地里干活时,一顶草帽,一身迷彩工作服,起早贪黑,有安排,有指点,更有亲历亲为;可农闲时,西装革履,满面红光,头发梳的一丝不苟,再加上爽朗的言谈,见到他的人很难将他和传统农民挂起勾来。
范蘑菇其实他本姓范,并不叫蘑菇。
九十年代中,高中毕业没几年的他,不甘心在农村老家做个安份守已的农民,于是他不顾老父的劝阻,执意来到县城闯天下。他在建筑工地做过小工,搞过小买卖,后来,他在当地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入了大棚蘑菇繁育。几年下来,蘑菇繁育小有气侯,周围凡是熟知他的人,也都亲切戏谑的称他为“范蘑菇”,一来二去,他那“宏伟”的本名倒不怎么叫了。
他是一个很有经营理念的农民。每年秋收后,成片地里的玉米秸秆如何处理成了难题,传统的作法是焚烧,烧完后会给地里增加一部分草木灰肥,但同时会带来很大的烟尘污染,可他,联系了附近养羊的农户,把秸秆当作羊的饲料,每亩地每天只收50元钱的饲料费,羊在地里吃秸秆时的排泄物,又增加了土地的有机肥,这种废物利用一举两得的做法一度被人传为佳话。
后来,依托当地的番茄酱生产企业,他开始尝试在自家地里种植加工番茄,慢慢的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后来,他开始承包别人的土地种植番茄,种植面积也逐年上涨,从开始的100亩、200亩,到500亩、600亩,再到1000亩,1500亩呈梯级递增。
加工番茄种植最讲究田间管理,种早了,西北地区四月底一场风沙,五月初一场霜冻,就会损失好多番茄苗,种晚了,又怕九月底一场秋雨过后的早霜;苗植稠了,需要间苗,植稀了,怕植株发育不好不结果;盛长期需要防虫防病,用药少了起不到作用,用药多了怕农药残留危害食品安全。再加上采摘期需要大量的人工,发放人工工资的资金需求量对一个农民来说也具有相当的压力。大农场地最怕的就是管理不到位,影响亩产和鲜番茄的品质。
这些年范蘑菇在种植中摸索,在摸索中有了自已的一套管理方法――管理只靠某个人是做不到位的,所以他利用自已的经验和身边的资源,增加了三四个合作伙伴,将地块按照地域分区,合作伙伴美其名曰“场长”,就连他的妻子,也参与到农场土地的管理中,被人们唤作“李场长”。多年来,他的农场地管理得到了当地农业部门的认可,多次成为参观观摩的典型。
任何人的创业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范蘑菇也一样。
那年8月底,眼看着农场鲜番茄到了集中成熟期,每棵植株上成串的番茄红通通娇艳欲滴,但谁也没想到会有连续十多天的阴雨天气,导致地里的番茄没法采摘,红红的一片全烂在了地里,提到这一幕,这位七尺汉子眼圈红了,难过的说“眼睁睁的看着辛苦了一年的果实烂在了地里,心疼啊!”这一年,几百亩的番茄不但没为他带来收益,反而亏了不少。
第二年,大家都认为他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会再种番茄了,但他不但种了,反而比头一年面积更增加了。当时各类经济作物与番茄种植竞争激烈,同样的区域内,各种制种作物收益都比番茄好,洋葱更是达到了历史未遇的好年景――一亩地包收入6000元以上,而番茄收入一亩地连3000元都不到。人们问他为什么不种洋葱,他很坚决的说:“我是农民,不是投机商,这种靠投机赚来的钱,怎么来的会怎么走。”果不其然,纷拥而上的洋葱种植,到了秋天成了种植户最硬的伤,成堆的洋葱别说卖,只要动人工一挖就赔钱,洋葱种植户为此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面对这几年持续低迷的番茄产业,范蘑菇一如既往的种植番茄,哪怕收益比其他作物低,哪怕番茄采摘的人工费年年上涨。他说出的话也掷地有声:“XX公司上下级领导看得起我一个农民,多年从政策,从资金方面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这么多年的种植,我也成了公司密不可分的一份子,我希望公司能在困难中坚持下来,公司发展了,我也会发展。我不能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离弃它而去,这样做,不仗义!”
范蘑菇是一个农民,同时他也是新时代的新农民,他在位于农场地块中心的家里,专门辟出一间较大的房间,自已投资置办了一套现代化的K歌系统,每当在地里干完活,回来在这里喝上几瓶啤酒,听着户外的虫唱蛙鸣,嗅着田野里清新素淡的空气,吼上几嗓子爱唱的歌,第二天一早又能生龙活虎的下地干活了。
有人说他是败家子,他感慨:人生在世,每个人辛苦的付出,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嘛!只有生活好了,也才更有动力努力去干活啊!
范蘑菇是好样的,就象他在《祝酒歌》里唱的:“今天我痛饮胜利酒,明天我信心更百倍……”他的理想可不至种这点地,他说:“我的理想是要成为省种植大户,发展特色产业,三年之内,我个人的种植面积要达到五千亩!
这,就是范蘑菇,他,只是一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