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卖里面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农夫在池塘边遇到一直呱呱叫的青蛙,便与一只青蛙认真的计较自己手里卖了牛得到的铜钱真的是七串,还为此将那钱财丢给了青蛙,让它好好数数。看完一想,这农夫莫不是个傻子吧,谁会和一只青蛙去认真计较到底是多少钱呢?青蛙不过是一个动物,如何交流。想想,摇了摇头,接着往下看。
第二个故事是农夫想将母牛肉卖掉,换成钱装满衣服袋子,结果遇到了一群紧追不舍的狗。农夫考虑后,还和大狼狗认真讨论,说着把肉给他可以,不过过几天要去找它的主人收钱。过了几天农夫真的去找狗的主人屠夫要钱去了。屠夫一听,觉得好没道理,不肯给农夫钱。普通人,会跟别人家的狗做生意吗?如果不是不正常,也不会有人这般做吧。农夫做的事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让人弄不清楚目的,或者他就是个愚蠢而憨傻的人吧
农夫在屠夫那里没有收到钱,于是决定去找国王告状。当时,国王的女儿与国王在一块儿,国王曾说过,要是有人能讲公主逗笑,就将公主嫁给他。农夫见到国王与公主后,就将之前的事告诉了国王,让国王为他主持公道。国王和公主听了后,哈哈大笑。国王就告诉农夫要将公主嫁给了他。农夫听后,坚定的告诉国王,自己只要自己的妻子一个,不再娶其他人。国王听后,就同意了。并决定过几天让农夫来领赏。可以假设农夫在第一个故事之前,便听到了这个消息,估计做了前面两件事好来逗笑国王与公主。借此得到赏赐。至于为何拒绝娶公主,一是为了让国王相信自己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二是农夫实则是个聪明的人,不想以后让国王知道自己是个聪明的人,欺骗了国王。
国王允诺农夫后,在城门遇见了想分赏钱的侍卫,与想占便宜的商人。农夫愚蠢,憨傻,好骗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农夫听到侍卫和商人的建议后,便将几日后的赏赐分给了两人。两人也为对此做出怀疑。几日后,领赏的日子到了,国王要打农夫时,农夫却告诉国王,已经将赏赐分给了侍卫和商人,所以这惩罚也不属于自己了。经过前两个的故事,国王也没对比进行怀疑,也依照农夫的思维模式与处事习惯将惩罚转移给了两人。农夫的拒婚势必会让国王不高兴,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后面的日子势必会想起农夫为了自己的妻子而拒绝了自己高高在上的女儿,对自己来说也是种侮辱。农夫正是考虑到了这点,才愿意将这赏赐拱手相让。国王的惩罚完了,气也就消了。说好的赏赐也得给。于是没有受任何惩罚的农夫获得了赏赐离开了。
商人为此受到无妄之灾,必定怀恨在心,一心想着农夫的错。而农夫心中必定也是清楚的,于是故意说着国王的坏话,好让商人有理由去国王面前告状。果不其然,商人听到后,就去了国王那里告状。国王听了后,很生气,让商人将农夫带来。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要怎么解决这件事呢。农夫找了个借口让商人将自己的衣服借了一件给自己,让自己穿着去见国王。农夫想自己得了那么多的赏赐,穿件好的衣服国王必定不会觉得奇怪,也不会相信这件衣服是商人借给自己的。果然,见到国王后。农夫便说“他就会胡说八道,他还会说我身上穿的衣服是他借给我的呢”。果不其然,国王一听,一想农夫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欺骗自己呢。于是认定了商人再说假话,而事实却恰好相反。说了真话的人,国王不相信,而说了假话的人确使得国王相信。这不得不说农夫在国王心中设定的形象太过于成功了。也不得不说,农夫是个很腹黑的人。
农夫在国王心中的形象让我想起了王宝强在网友心中的形象。王宝强由于常常演一些憨厚老实,又呆蠢的模样便让网友们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王宝强本人,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以至于出现他与他妻子的事件时,本能的去偏袒他,把错误首先放在了别人的身上。从这里不得不说农夫是聪明的,他在国王心中设立的形象很成功,即便是他犯了错,国王也会因为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而有所疏忽,有所偏袒,不会把错误放在他的身上。
而我们平时是不是也会遇到一些事,不去看前因后果,只因为一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而用此去看待一个人,评判一个人,而不是从实际出发。记得很多小说里有那么一些主人公小时候的场景。大人们,用偏爱那些在他们面前表现好而乖巧的孩子,当发生矛盾,到下错时。下意识的认为那是那个令人不喜欢的小孩子犯的错,不问缘由的责骂惩罚。
生活中也常常有那么一些事,明明还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便依据自己的经验而判断谁是谁非。就好似犯错的人用回犯错,每一次出现错误的时候用会第一时间想到常犯错的人。而不会犯错的人就好像所有的错误与失误都与之无关。看待事物还是应该先去了解,在下定论。经验,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一个人的形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直都以经验或者对一个人固有的形象来判断一件事的话,那真相又有什么意义呢?对别的人来说不也是一种不公正的待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