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了北京一直住在月坛北街上,家对面就是月坛公园,月坛公园在月坛北街的东头,比大名鼎鼎的天坛和地坛要小很多,但是气蕴却不输两者。沿着月坛北街向西走到尽头是钓鱼台,所以北街上偶尔能看到浩浩荡荡的外宾车队。
如果说月坛北街之气势像棵百年苍柏,那它北侧的南营房路就是它深植于土壤之下的根系。单车道的小路,曲曲折折的延伸到寻常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从路口探进去,经常能看到几个穿着不太合体的西装、脖子上挂着工牌的房屋中介员工聚在一起吸烟聊天。站在他们身后的是推着一辆三轮车的大妈,常年守着路口卖些款式颜色都像上世纪出产的衣服。大妈的身后过去去是解放军医院,现在已经搬迁走,路对面是一家川菜馆,一家牛街牛羊肉小店,也兼卖一些水果蔬菜,以及一个小卖部。
再往里走就进入两侧槐树遮盖的阴影里,路太窄,堵车是家常便饭,但是这阻挡不了急于奔向路尽头的菜市场的人们。市场规模不大不小,刚好鸡鱼肉蛋蔬菜瓜果都齐全。在这里住了几年,各个摊贩都熟悉了,每次买菜,老板都给我塞几棵香菜或是两根小葱。菜市场是这一带的心脏,满载而归的人们从这里奔赴社会的末梢,去喂饱属于自己的小家。
从这里开始,南营房路变得更窄,分出去更多旁枝末节,像蛛网一样复杂,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各种建筑还残存在这些网上,有平房还有筒子楼。狭窄的胡同经过改造后,外貌非常洁净,只是偶尔从堆满杂物的窗台和黑黢黢的鸽子笼上能看到被隐藏起来的无人在意的历史。
我在这里画过几张画,有一次还在社交平台上被画里房子的主人认了出来,他特别开心,没想到这也能入画。艺术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创作者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