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认识一千汉字三千单词吗?
别说幼儿园,哪怕更大的孩子,最重要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知识领先,而是处理问题的能力。一个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就是:被打、被欺负,要不要打回去。
有一次和家长聊天,孩子是天资很高的牛娃,并没有经历什么刷题报班的苦就表现出色,现在在一个上海非常难考的双语小学读二年级。
这牛娃在幼升小的战场上,却还有一败,说是面试另一个牛校的时候,已经进了终面,却因为被一个孩子打了,随即还手而双双被取消资格。
孩子的家长虽不免遗憾,却觉得“还手”这件事孩子并没有做错。
我聊过不少家长,坚定地认为“吃了的亏要还回去”,并给孩子灌输同样的观念,甚至疾言厉色:你怎么不知道打回去啦?你傻啊?
“打回去”看起来公平公正、吃不到亏,有的妈妈甚至反问:难道教他宽恕、教他原谅?不是更加要被欺负了?
其实未必。
处理问题的方式从来都不止一种。何必选择最简单粗暴的一种。
我还是想说界限。
孩子自己绝对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界限,而不是家长自作聪明教给孩子的方法。
什么是界限呢?就是“我”这个有意识的个体,对自己和自己的环境里可以允许发生的、不可以允许发生的状况,有明确的意识和应对方法。
我不喜欢怎样被对待,如果发生了让我感觉糟糕的事件,我要如何应对:让对方知道我不喜欢这样、然后选择合适当下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冲突。
比如说。
我家姐姐生气的时候会说“弟弟是个大坏蛋”,然后弟弟就会大哭。这就是弟弟在表明“我不喜欢别人说我是个大坏蛋、这让我很难过”,这是弟弟的一种界限。
在弟弟长大一点之后,我们会教给弟弟,你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你不喜欢,也有权让姐姐向你道歉;如果姐姐不接受你的不喜欢,你可以选择不和姐姐一起玩,也可以选择不把你的玩具分享给姐姐,但你不能出手打人,出手打人不仅是触碰了姐姐的界限,也违反了我们家庭的规则。违反了家庭规则,就要执行家庭规则的结果,——打手心。
如果在公共场合怎么办?
我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有一次在宜家儿童区的帐篷玩,遇到一个霸道的小男孩,钻进帐篷就要求其他孩子都出去,还很凶的样子。
女儿是怎么做的呢?她到最远离小男孩的角落,然后认真地跟对方说,这是我们大家一起玩的帐篷,你不可以一个人霸占。如果你正在玩的时候,有人赶你出去,你会愿意吗?
那个小男孩一直在重复着让别人出去,我女儿就坚定地重复上面那些话。小男孩发脾气一遍遍蹬帐篷,最终也还是接受了一起在帐篷里玩。
我在帐篷外面断断续续听到她们俩理论,心里很是感动,也觉得很放心,知道这孩子不懂得“打回去”、但也不会吃亏或者遭遇霸凌。
我女儿也是那种典型的内向害羞又温和的孩子。就是这种孩子,越是不能教她“打回去”。因为“打回去”这个行为她很难做到,会成为她新的压力。之后便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被打——哭——被教打回去——不敢打回去——继续哭——被骂怎么不打回去……
常常遇到这样的恶性循环会怎样?
孩子会觉得,被欺负都是我的错。虽然不想说,但很多时候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的这种想法“被欺负都是我的错”也是招惹霸凌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结果,每个家长都不想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