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开放体验。
小程序的入口目前依赖
- 全名搜索
- 扫描二维码
- 点击链接
三种方式开启,一般用户看不到小程序入口,只有触发了上述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才会在发现页面产生小程序的入口
点开之后是这样的
小程序支持分享链接,置顶在聊天界面
但是,置顶之后没有取消置顶的操作,会在一定时间内自动消失置顶
添加到桌面和原生App无异
体验
小程序依托于微信,所以在微信后台进程开启的情况下,和原生App相比,加载速度略胜一筹。
但是,将微信进程杀掉,去点桌面小程序,出现两个非常不好的体验,一个是桌面显示加载中的菊花转了4秒,另一个是出现了两次小程序未发布的八阿哥,退出后重新进入正常。
部分需要登录的小程序,在开启之后,直接触发微信登录,简化成Button的不断点击,这需要之前的账号是通过微信第三方授权登录的,不然还得走一遍注册流程
微信的野心
脑海浮现两个情景:
- 2015年App开发圈对于原生App和Web App谁死谁活的讨论
- 2016年Google Instant Apps API的发布
或许是因为在中国这个自成一体的互联网环境中,微信才有机会这么一呼百应,可是小程序这个东西个人觉得有种Google给别人做了嫁衣的感觉。
2014年11月,马化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腾讯要链接一切,要成为互联网连接器。
- 连接人与人
- 连接人与服务
- 连接人与商业
- 连接人与物品
人与人的连接,微信已经实现,目前微信的DAU达到8亿,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应用就是微信。
人与服务的连接,通过服务号内置服务连接起来,通过微信订阅,阅读,娱乐等完成服务的转化。
人与商业的连接,微信的支付环节打通了整个商业链条。
人与物品的连接,理想的状态是钢铁侠那般混合现实
但是目前的技术环境成本实在是太高,或许有一种折中的办法
小程序的存在价值
在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举了两个小程序的例子:
- 在公交车上,你扫一下公交站牌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下一辆公交车到站的时间
- 在汽车站,扫一下汽车站的二维码就可以购买车票,而不需要排长队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二维码成了最可能实现人和物品连接的手段,二维码的背后,可以是信息,可以是服务,微信想让小程序做连接线上和线下的载体,让二维码做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超链接,连接更多线下场景。
背后的产品理念
- 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水到渠成
-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App的世界已经趋于饱和,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所有的App都想尽一切办法,在用户所能看到的地方做营销,就像是在做垂死的挣扎,严重损害用户利益。
小程序或许可以让这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回归到原点,重新出发,重塑规则。
一直以来,想做移动端统一入口的产品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操刀起山的也只有微信这样的产品王。
- 开屏广告5秒钟
- 加载界面2秒钟
- 寻找服务2秒钟
- 营销广告1秒钟
使用一项服务时间被App强制分割,真正对用户产生价值也就几秒钟,用户的时间很宝贵,要让用户第一次使用产品就喜欢上,就要懂得放手,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产品的核心,而不是:
- 应用商店下载App
- 打开App,看5秒广告
- 第一次花30秒注册
- 功能层层包裹,花30秒寻找
关注点应该放在"即用",而不是"即走"上,也是一个积极和消极的对比,所以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产品的话,就是优化流程,建立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