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的总结会。
今天从早上一直到下午四点,整个脑袋被充血,充满失落感。
会议传递的精神,一个字:难。
讲述着房地产成为失业率最高的行业,分享着地产的普遍降薪的现象
最后寄语,我们要珍惜现在还未被淘汰。
即使,接下来会有调整。
每个人都很沉重,头都快要低到尘埃里。
在极不确定的2022年,努力到无能为力的创业者颗粒无收时,
我们确实应该感恩且珍惜,仍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同时又让自己深思的是,在愈加艰难的行业里,甚至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如何去拥有思变的勇气和出走的底气呢?
如果被行业淘汰是一种必然趋势。
我突然想起黄日涵副教授的一段话
黄教授之前评价清华大学辞退50岁副教授的消息说:
“人要保持随时走的能力,才可以保持尊严。
你不一定要跳槽,但你必须要具备随时跳槽的能力。你不够强,就得看人脸色。”
这位副教授2012年入职清华大学,当时已经40岁的他,和学校签订了10年合同。
转眼合同到期,因为没有达到规定的科研发表要求,学校决定不再跟他续签合同。
他心有不甘,在网上写文章发牢骚,声称自己工作勤恳,在教书育人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学校不能只看发表成果。
事件曝光以后,有人替这位副教授鸣不平,觉得教学育人才是关键,科研成果只是其次。
也有人觉得,这个决定合情合理,如果一个教授十年了都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那也不配待在清华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
每个人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孰对孰错,无法评判。
但在这起事件里,可以看到我们永远不能用过去的世界看未来。
曾任济宁市市长梅永红也说过:“体制内的人,要保持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
这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生活,更没有所谓的铁饭碗。
具备随时跳槽的能力,本质上也是避免职场内耗最好的底气。
前几天,我们读书会加入了一个职场爸爸,是华润万家的中层管理者,在即将退休的时候,他选择加入我们读书会,一起去读书,去学习新技能。
他说,之前想着退休之后找个地方好好躺着,但当自己到快退休的年龄时,发现不前行便只会被时代抛弃。
可能是营销人身上的那股韧劲,或者只是想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生命的热度,不止步于退休。
而我们的退休路还在漫长的赛道上。
李筱懿说,
只有实力足够强劲的彪悍家伙
才能够看到生活的好脸色
如何让自己更强大,培养自己的内核,是2023的必修题。
也需要我们一起去践行2023年必做的几件事。
1、戒掉打工者思维
稻盛和夫说,工作占据了我们一天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与其说怎么过好生活,不如先从做好工作开始,工作做好了,你的生活便完美了三分之二。
我们经常说,热爱方可抵挡漫长岁月。
工作也是,当你去热爱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便会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甚至是追求去全身心的投入,内耗也会因此而终结。
不管在哪,我们一切都将写在人生的简历上,随你前行。
2、成为U型人才
罗胖曾经提出一个形象化的概念:U盘化生存。
把自己当成一个U盘,储存自己的经验,随便插入哪个电脑可以悉数展示。
今年在跨年演讲上也分享:
我们要不被自己的身份标签限制,边走边打包无数技能和个人特质,可以灵活变换工种,同时不浪费任何一段经历。
储备自己的能力,我们随时都可以产品化,拥有自己的个人品牌,过上数字游民的生活。
3、不断的进行自我迭代
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份工作可以做一辈子,永不变动。
现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速度,3-5年就像过了一个世纪。
稍微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就感觉快要不认识这个世界。
以前可以依靠学生时代所学养活自己一辈子
现在一辈子不学习,你将可能随时被社会淘汰。
所以,保持学习的习惯,时刻迭代自己,才能应对时代的洪流。
别让时代的进步,成为你个人的悲哀。
人类总习惯遗忘自己的疼痛,我们才会不痛不动。
但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你的时间花在哪,
生命的花就会开在哪。
4、给自己留个B计划
经历这几年的经济潮,很多人离职在家,在家里呆1年,2年,甚至3年。
可以给自己放假,但不要永远处于放假状态。
去年一位年近40岁的程序猿给职场人的建议里写到:
要给自己留一个PlanB。就算被裁了,也不会那么被动,生活至少还有一份收入。
这个B计划,可以是自己的兴趣,也可以是自己的副业,当浪潮来临时,我们仍可以游向另一个岛屿继续生存。
永远不要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岛,没有人可以独自周全。
愿我们拥有面对生活随时说走就走的底气,极致的绽放自己的人生。
公众号:壹佰个故事
每一段独一无二的热烈,和一颗追求自由的灵魂。凡是自由,皆由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