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篇《学习育儿方法,要领会精髓而非照搬套用》让许多爸爸妈妈们感慨万千。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话说:
如何才能“领会精髓”呢?
为何大道至简,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为什么自己都那么努力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
先等等,大家请回想一下:
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学生?
日日早起,夜夜晚睡,永远“钉”在课桌上读书做题。同学拉他出去玩,他都说:“没时间啊,我要在家复习功课。”然而考出来的成绩却永远在中下水平。
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同事?
日日早起,夜夜晚睡,经常加班加点,别人约他下了班去Happy,他总说要加班没时间,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事。然而,无论老板还是同事,提起这人都是一副一言难尽的样子。他们很忙,做的事却一点不漂亮。
这似乎很奇怪:如此努力,为什么事情总是做不好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一、为何有的人,不用很忙却能卓有成效?
初中班里有个小胖,平时也不怎么见他熬夜学习,却经常能考年级前几名;原来银行有个同事小陈,出了名的“每天到点就下班”,现在都升高级经理了,论资历,很多人都超过他。
问问小胖,他说:“每次考完试有错题,我都会研究为什么错,概念不清、思路错误还是马虎。概念不清的重新研究概念,思路错误的回忆当时的思路,正确答案的思路是什么。”
再问问小张,他说:“写东西之前,我先问清楚老板的要求、目的和背景。他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内容对内还是对外,对象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人士。写之前还要先列出大纲给老板看,确定还有没有增加减少或者修改。再次确认之后再开始写。最后完稿的时候通常跟老板的需求都差不多了。”
懂得“深度思考”是他们做事轻松、高效的秘诀!
二、“思维懒惰”你有吗?
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 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无论做什么事,开始之前先确定目标,想一想做这件事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想不清楚,就先花时间搞清楚。不要因为时间急就匆匆忙忙地开始。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
思考是一件难度更高的事, 所以许多人宁愿接过来立马埋头干,任劳任怨,也不愿好好想一想。
作为心理咨询师,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
“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做,我的孩子才能听话?
“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做,我的孩子才不要总是哭?”
“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做,孩子的爷爷奶奶才愿意听我们的话?”
. . . . . .
老师,你就直接说该怎么做吧,我都听你的!
然而,却很少有人去思考: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话?
为什么孩子会哭?
为什么孩子的爷爷奶奶不愿意听我们的呢?
. . . . . .
或许有些专家能够教你个“一招半式”,但如果只是“刻舟求剑”式地不动脑筋照搬套用,是根本没用的。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对此有过精妙描述。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无意识的“系统一”: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常用)
有意识的“系统二”: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却不容易出错。
然而,人们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无意识“系统一”的直觉来做判断:
孩子一哭就是“作”;
孩子一不愿意就是不听话;
爷爷奶奶不愿意采纳我们的意见就是顽固不化;
. . . . . .
三、“思想懒惰”让人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人类从远古穿越到现在,发生了非常急剧地变化!
这早已经成为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对于这种信息疯狂蔓延所引发的知识洪荒,每个人可怜的认知能力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
如果此时还继续思维懒惰下去,不学会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只有学会“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让你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能够处理得游刃有余,成为一个高品质勤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