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大家嘴边上的词汇,真正的谁做到了,太难了。安全感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普及的概念。很多人遇到问题,都会觉得是因为对方缺乏安全感,或者自己缺乏安全感。那您先给大家界定一下,到底什么是安全感?
这个问题也是大家经常会问到的。一方面,我们会觉得安全感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它。实际上,心理学领域里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其实心理学界最关注这个概念的学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就是提出需求层次论的学者。
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情况。内在有安全感的人,他觉得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状况是可以把握的,并且当他面对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他也有信心可以克服。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已经消灭了恐惧,而是他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恐惧,来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温暖的、安定的、有力量的。这是我们描述的“内在安全感”。也许在外部,他跟我们一样也经历了很多的挑战和不确定,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也是安稳的、有信心的。
比如:买房子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所以我一定要买个房子。
或者说:女人一定要多攒钱,因为钱能够给女人带来安全感,这两种都是典型的外部安全感。
再大的房子,还不如我走进某一个熟悉环境的时候,无线网络突然自动连接了。我觉得那个给我带来的安全感比一个豪华房子带给我的感受,还要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外部的物质保障是我们生而为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下去的基础,但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安全感全部都放到外部,那外部环境的任何一点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安全感的坍塌。反而是无线网络的自动连接,我们跟某一个地方或者跟某一个人群产生内在真实的关联,会让我们更有安全感,也就是我在这本书里写到的一个关键词,叫作“归属感”。当他有了归属感的时候,那就不再是外部的物质环境给到的安全了,而是一个人的内在发生了变化。
什么是伪安全感?这个词是我从社会学家那边借过来的,社会学家描述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很多人以为在外部拥有更多物质就更安全,或者当他们做了父母,觉得我要拼命加班、拼命努力,不断地提升我的职位,增加我的收入,我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安全感。但是后来他们发觉再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到他们所认为的完美保障。大家才开始反思,我们所以为的安全是不是真的安全。
日常生活里,有的爸爸妈妈会觉得“这个世界要为我所控,孩子才会是安全的”,就好像手里拿着遥控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掌控当中,他就是安全的。但我们倒推回去看,这一类的爸爸妈妈内在的安全感,就是一种并不真实的伪安全感,因为他把他的安全感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就是“我的整个生活按我的意志来进行,我才是安全的”。当他的控制感被挑战的时候,他的安全感跟孩子的安全感可能都会坍塌,这样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伪安全感的表现有以下三点:
1.拼命加班,努力挣钱,建立外部物质上的伪安全感
2.世界为我所控:建立在控制欲上的伪安全感
3.只有我完美,别人才会爱我:建立完美主义上的伪安全感。
我们首先分清内在安全感和伪安全感后,我们就会怎样去做,建立内在安全感:自我觉察;用内在安全感检视自己,与内在做链接,疗愈自己。记住改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