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戚戚,而后言。
看完了《情书》,很唯美的电影,开头一段在雪山上的长镜头让我念念不忘,整个片子多次让我红了眼眶。
阴阳相隔的两人,两张一样的脸孔,一段青葱错过的岁月。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是一个人的深情,也是另一个人的悲哀。
电影结束字母滚动时,我打开了弹幕,满满的屏幕上是好多人写下的“XXX,我想你”,“我爱你”,“XXX,谢谢你。”
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除了沉浸在电影里的淡淡哀伤外,竟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温柔与感谢。或许是我总能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又也许是因为耳机里响起的《雨的印记》格外应景。
谢谢那些曾出现过的人,曾出现过。
谁都被恶意地对待过吧,不管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我记得一些人——
那个男孩,五六岁时一直欺负我,最严重时推了我一把,于是后脑勺直接着地。幸好没出什么事,不然爸妈估计要疯掉。
可是后来看到他一脸扭扭捏捏地道歉,喝止其他想欺负我的人,我终于也是原谅了他;
那个高高瘦瘦的女孩,看不惯我八岁之前任性自私飞扬跋扈的模样,于是两年级和三年级我在她的教训中度过。
可是后来我竟和她成了很好的朋友,虽然一度怀疑自己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是我发现她其实是个很善良的人,只是有时方式不太对。
那个曾经说好要做最好的朋友的女孩,真的是我小学五年最好的朋友,而当有一天我得知她在背后跟别人说要超过我的成绩时,我开始心怀芥蒂——那时我是最讨厌竞争的孩子。更别提之后她喜欢上了,喜欢我的男生。当我手里拿着那个男生的情书,那个男生的书包里有她偷偷放的情书时,我看到她的眼神,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还有那么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日子发来长长的短信,说我做你的男朋友吧,在情人节的晚上躲在被窝里给我发“我爱你”,在阶梯教室的讲座上偷偷十指紧扣。
也是这个人,给我天真烂漫的日子画上了句号。
我记得他画上句号之后的那些日子——
我一个人站在阳台,窗户关得很死,雨滴打在玻璃上,外面一片黑暗,听着悲伤的歌的日子;
放学后去约定好的地点,却碰见他和他爸爸,他爸爸阴郁地看着我,我恐惧地转身就跑的日子;
更有那些,作业一个字都写不下去,趁爸妈不在家,到厨房抽一把刀出来,颤抖地靠近手腕的日子。
白皙的手腕印着寒冷的刀光,直射进眼底。
我终是不够有勇气。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似乎关不上,我也同样记得另一些人,一些事。
那个信仰基督教的女孩,曾有两年未见未有联系。可是在两个学校偶然有交集的那几天,我受了委屈,她依旧像小时候那样,任由我抱住她大哭,像个大姐姐一样。现在的她也是,为我谈恋爱操碎了心,我每每嘲笑她是妈妈,她都会叹口气,定定地看着我说:
“我就是放心不下你。”
那个家庭并不和睦,曾也一度抑郁的女孩,在我被莫名其妙扇了之后,气得浑身发抖,一边死命抱住我,一边还冲那个人大吼。现在再偶然回忆起,她说:
“我简直跟你担惊受怕了四年。幸好你总算熬过来了。”
那个曾坐在我后桌,上课喜欢拿笔戳我问作业,送我《夏至未至》,给我传纸条说喜欢我的男孩,曾把我拉到楼顶的小阁楼,在我警惕地问他要干什么的时候,突然单膝跪下表白,跟我说:
“只要你开心,我什么都愿意。”
还有一些人啊,有些在高中压力很大的时候陪我绕着教学楼走十几圈,有些陪我在寒冷的冬日逃掉800米,躺在羽毛球场上看天空,有些在网上一遍遍给我留言,让我相信自己。
“你看,我们比你,更相信你自己。”
所以后来的后来,我开始觉得幸福是一种奢望的时候,我比任何人都希望他们幸福,比任何人都希望他们一生平安喜乐。
这些可爱的人儿啊,他们应该得到幸福。
就算其中的一些,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过客。
我还是这么希望着。
这么写下来的青春,好像是郭敬明笔下的小说,有时候明亮得刺眼,有时候悲伤逆流成河。
可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活往往比小说还要精彩。
有时候比小说中的人物还要幸福,有时,却更加绝望。
上了大学之后,换了一个城市,日子突然变得很简单。
每天阳光灿烂,上课,小组作业,准备各种考试。前几天,翻之前写的帖子,发现目标一栏里赫然写着“努力战胜循环的抑郁情绪”。
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曾经折磨我的东西,或是人或是情绪,不知不觉中,似乎都远去了。
在的都还在,不在的我也不再舍不得。
这是成长吗。
如果说人生来就是来赎罪的,那是不是该感谢,就算什么能力都丧失了,觉得什么都是奢望了之后,还有爱人的能力。
我可以继续赎罪,但我也想继续好好爱一个人,只要值得去爱。
《情书》里的树,如果想到曾有一个人如此深爱她,就算错过,也会觉得生命如此温暖吧。悲伤总与快乐交织,分不出彼此。
如果说青春是化冻中的沼泽,我才过了20年;未来漫漫人生,想必苦难无数。
只是经历过痛苦,一定会有一些快乐返还给你,所谓的守恒定理。
我这么相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