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加入写作群的小目标不是为当专业作家,而是因为多年工作后,我发现我中文写作能力越来越弱。而表达和写作,是曾经和一直都让我很享受的一件事儿;并且写作又是很多工作需要用到的技能。所以我单纯就是为了提高训练我的写作能力加入了好报写作群。不过尽管是业余选手,加入好报的写作群之前还是暗暗期待能够得到知名作家比如六六之类的指点的。
写了半个月后,我发现在写未来的时候,想象的翅膀明显不飞不起来。自微信群中看到叶老师周日晚上七点讲座信息后,就非常期待叶倾城老师的讲座,很想听听她是怎样“创作的”尤其如何开发想象力。何况,大学读《读者》和《青年文摘》的日子里,也读过不少叶老师的文字。她的文字倒是一直喜欢的。
七点开始,很温润的南方女子的声音。叶老师讲了很多很实用的关键点:写作习惯,规律地写的训练,以及如何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写作训练。如何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可是我一边开车还一边听课的主要目的。
然后老师提到一个话题:写什么?如何决定写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我在车上就乐了。这不是商业上的决定“产品类型”的决策么?果然,叶老师开始介绍常见的写作素材和写作类型。强调了需要些自己熟悉的有优势的素材。并且举了一些流行的网络小说题材-豪门恩怨、商战、修仙、爱情故事、霸道总裁,分析了一下大概都是什么类型的人在写,目标读者又是哪些人。叶老师说:“比如有的中等城市的作家在写霸道总裁,他们可能霸道总裁一个都没有见过,但是没有关系,他们的读者也都没有见过。”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竟然略微有些失望了:写作已经是一个如此商业的产业了么?写作不是神圣的,依靠自己的才华、思想丰富和美好人们生活的么?怎么听起来起来象流水线生产精神产品一样,这个市场,原来也存在各个细分市场,消费者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需求。生产者-作家们则精准根据自己优势定位自己,选择自己的目标产品-什么类型的素材和作品以及确定自己的目标人群,迎合自己的目标人群的潜在的一些情感偏好和心理需求-比如底层的草根往往有强烈的隐埋在内心深处的逆袭命运的渴望,从而作家则根据这些心理需求和情感偏好炮制产品?
我内心的情怀还停留在昨日么?在我的内心,作家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名词,并且承载很多的净化教化作用:以生花妙笔,影响人的内心,洗涤人的心灵,能够引领读者超越自己的情境局限,看到并且走向更大更丰富的世界。而不仅仅是迎合当下目标读者群的需求,炮制出一个虚幻的乌托邦,以使读者的生活得到暂时的喘息,从而忘却了眼前的苟且。这,只是一种逃避而非提升进化。
用了一天的时间做心理建设,我才慢慢接受了“精神产品”也是可以有细分市场的,即使是迎合当下心理需求,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比如草根看到逆袭的例子至少可以让草根能够暂时地从沉重如雾霾的生活躲进一个“我也有可能如何生活的”蓝天白云梦中。
万物有序有位,也许我觉得只有经典才值得投入时间和生命阅读的观点是不对的?参差不齐是幸福的本源?可是写到这里,我真的还是觉得网络上很多诸如豪门恩怨、霸道总裁的文章在蹉跎青春、浪费读者的生命。这些作品,要读者带到哪里去?又能带着读者到哪里去?我真的不知道。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