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


宋徽宗做皇帝不行,但于书画、茶艺上颇有造诣,不但是瘦金体的创造者,而且花鸟画自成“院体”,还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其中点茶篇更是详细记录了这种宋代流行的代表性茶艺,引领达官贵人民间市井点茶、斗茶蔚然成风。

往日里,在有关宋朝的电视剧偶有看见那深色兔毫盏里,白色茶汤之上浮现出绝妙丹青水墨画,或山水悠远,或意境深深,堪称玩茶人之最高境界,而去年大热的《梦华录》更是让点茶重回大众视线。昨天我有幸于湘子庙街一间优雅的茶室中,跟随茶艺老师体验了一把点茶之道。

午后阳光正好,着汉服前往,茶室位于南城墙里北边的巷子中,原木色的门头,左侧有瘦竹两竿。拾级而上,正对的案几上摆放着黑色的陶瓶,斜插着几朵粉色的洋牡丹,两面墙上挂着的都是国画。往里走,长方形木桌上摆满了鲜花、蛋糕、水果和茶具,大约能环坐十余人。窗下有榻,左手是三折叠的一架屏风,上挂书法条幅,写着“净心”等字样,这就是今天的主会场了。

茶室的主人是紫云老师,慕名而来的都是喜欢茶或者对茶有兴趣的女子。老师先讲解了点茶的由来和步骤,介绍了每个人面前的茶具:茶盘、茶盏、茶筅、茶勺、汤瓶,强调了点茶有要领十二字(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接着演示了点茶的全过程。看茶粉在老师的手上先被打发成膏状,接着注水成汤起沫,在茶筅的搅动下沫由大变小,最后变得细腻咬住茶盏就可以作画了。丰俭由人,老师先用茶勺写下一个“云”字,然后再搅动后画下一幅小画,惹得众人心痒难耐,纷纷起身开始第一个步聚:暖瓶。

说易行难,真正到了搅拌环节,才发现不但胳膊酸痛,而且茶汤并不如老师手中听话,不是茶水分离模式,就是水多水少问题。好不容易得到老师的肯定可以作画,才发现自己是个手残党,只好先抖抖索索写下一个“安”字,呈仓皇遁走之感让人汗颜,而左手边的同事姐姐已轮换画完梅兰竹菊,羡慕不已。然后又试着画下一株兰花,可怎么看都像小朋友的简笔画,又改为写字,这次是个“茶”字,勉强入眼,于当下才发现宋徽宗为何能成为点茶鼻祖,他有茶艺傍身,又有书画才能,那还不是纵情挥洒啊。

在点茶的过程中,有茶香萦鼻,忍不住小抿一口,味先涩后回甘,滋味实在是美妙。古人的情趣都蕴含在日常生活里,现代人能慢下来亦属难得,更谈不上为一盏茶耗费数小时的奢侈,但就在这些手工动作中,在轻声细语里,在安静的氛围环境下,那些日日夜夜积攒的焦虑、不安、愤怒被渐渐熨平,变得踏实又平和,找到一种久违的幸福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点茶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曾传播到日本、韩国、朝鲜,对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都有较大的影响...
    福茶之心阅读 1,144评论 0 1
  • 两宋时建州北苑生产的“龙团凤茶”乃进御贡茶,极为珍贵,斗茶风靡全国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民间活动随着贡茶传入了朝廷,并受...
    葉简柠阅读 1,533评论 0 1
  • 中国人饮茶的文化历史久远。 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就是将茶末放到沸水里煮。 到了宋代,流行的是【点茶法】,就是将...
    星星_Cynthia阅读 2,063评论 0 1
  • 一部很火的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以北宋官宦家庭为背景,展开了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讲述一...
    幸福茶人阅读 5,627评论 0 0
  • 说到抹茶,很多人脑中第一反应是日本,经此形成的日本「抹茶道」,带着一种精致与令人肃然起敬的仪式感,汇成了独特的日本...
    筠心Helen阅读 2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