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在竹”——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文/鸣凤在竹

1-

我今天文章的名字是“鸣凤在竹——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故事”,看到这几个字不禁心生欢喜。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这是【千字文】里的文字。

凤凰在竹林里欢乐地鸣唱,

白色的小马在草场上食草。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被覆盖了,

这样的覆盖恩泽四海八荒。

心生欢喜不仅仅是竹林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而是“鸣凤”这两个字太美了,且丢了太久太久。

现在家人还称我为“小凤”。“小凤”是我的小名,我的大名叫“明凤”。闭上眼睛脑海里会飘进许许多多的声音:“小凤”、“凤儿”、“明凤”,这些声音来自那些遥远的似被遗忘的面孔,这些面孔在记忆中模糊着。

或在校园,或在课堂,或在山林,或在小溪,或在街道,或在河堤,在家乡的莺莺细语,在母亲怀里的梦呓。

“明凤”或是“凤儿”的声音传来,突然停下来且回过头来的是小小的经年前的我。那个“明凤”胖胖的小脸,笑眯眯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儿,头顶着两个朝天辫子一蹦一跳的,像欢快的音符,背着妈妈手工做的花书包从来不知烦恼,她也是爸妈手中永远的宝儿。

图片来自网络
2-

说起名字还真有一个小小的典故,当然这些都是爸爸后来跟我说的。

我还没有出生,爸爸就要他未来的孩子,如果是女儿一定要叫“蕊”的。我这一辈儿排行是“明”字,所以我便是父亲眼中的“明蕊”。

这个“蕊”字是父亲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在那个又红又专的年代,他们出去串联,走到济南这一站的时候,投宿旅店,旅店里有一位叫“蕊儿”的姑娘,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那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姑娘。

多年以后真的随了父亲的愿,他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果然是一个女孩。可是“蕊儿”叫了没有多少时日,大家都觉得拗口,就被妈妈改成了“英”,妈妈没有给我讲“英”的渊源。可能那个年代“英、玲、云”等等这样的名字都是美名吧!而且报了户口,户口上就是“明英”,我的官名。

这两个名字都发生在我记事之前,我有记忆的时候,就是“凤儿”了,听爸爸说这是奶奶送给我的名字。

父亲当年发电报给关里老家报喜说生有一女,名叫“英儿”。奶奶说别叫“英儿”了,叫“凤儿”吧!随着大爷家的两个姐姐,小名中都有一个“秋”字。

两个姐姐分别叫“秋兰”“秋灵”,我便唤作“秋凤”,我想妈妈若是再给我生一个妹妹,一定要叫做“秋香”的。“兰灵凤香”,多美的意境。

秋香现在已经是名人,我们这姐妹几人却也惹了某府丫鬟的嫌疑。不过,妈妈生的是弟弟,和“秋”字不粘边的,这是后话。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读书识字,不喜功课偷懒之时,便玩自己名字的文字游戏。“明凤”还可以唤作“铭凤”“鸣凤”。

那是小学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家》中的鸣凤,更不知道“鸣凤在竹”这样的句子。更有趣的是电影《少林寺》播放的时候,看到“丁岚”的名字,竟然以为“岚”也念“凤”。便在作业本上写下“乔鸣岚”三个字,嘿嘿,不小心又暴露了年纪。

我知道我还叫“英”这个名字是在中考前夕。考高中报名是需要户口的,我户口中的名字“明英”这时候便醒过来了。

那个时候,户口本是手写的,若用“明凤”报名还要惊动警察叔叔,多少还是有些麻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用“明英”报名 ,就这样我做了十六年的“明凤”,又开始做“明英”。

当时我还是挺欢喜的,觉得“英儿”要比“凤儿”好听一点。“凤儿”实在太土了,尽管“英儿”也不怎么洋气。

高中时,最初老师同学喊我“明英”,我都要迟钝好几秒,才知道是在唤我。心里有那么一丝丝的不快,“英儿”“凤儿”都不好听,还是爸爸有文化,“蕊儿”读起来多文艺!

图片来自网络
3-

青春期的时候,因为邻家的哥哥开始喜欢文学,感觉是时候给自己起一个笔名了。那个时候每天都想“激扬文字”,便唤自己作“霙蕊”,父母亲的爱都融进这两个字中。

而我又赋予其一些新的含义,没有用“英”字而用了“霙”。“霙蕊”除了字表面的美好之外,解释开来便是“雪花之花心”的含义,这是我赋予其的意义,生命要像雪花般晶莹。

后来开始玩qq,想取一个四字的网名,“飞英落蕊”就诞生了,那是源于“飞英落蕊数心期。”当时觉得这句诗美极了!

直到看到“鸣凤在竹”,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唤我回归。原来这么多年“鸣凤”一直都在,不管我喜欢不喜欢。而我是真的喜欢,原来一直都那么美,只是被我忽略了。

真的爱您——奶奶,爱您的大智慧,我永远是您的“凤儿”“明凤”“鸣凤”,谢谢您送我的礼物。

“鸣凤在竹,光阴如初。岁月静好,深情亦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