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随着作品阅读的深入,对作者知识的丰富也是由衷的赞叹与佩服。
在这两章中,作者引用了诸多心理学家的理论,无论是实验结论或是心理学家们的经典名言,还有数量蛮多的心理学名词,如约哈里窗,蒸发冷却效应,PDCA循环等等。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或许是因为限于篇幅、作品主题等因素而显得过于浅显,纯粹只是解释了一个名词,对于这个名词与我们生活的关联,这种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只是作了一个粗略的介绍,并没有详细说明,甚至感觉某些个名词出现的没有意义,与文章内容没有内在联系。短短两篇章节的内容,涉及的专业名词过于繁琐,给人的感觉只是显摆懂的多,似乎也在用诸多专业名词来掩盖作者在理论与实际联系方面的不足。
这两节内容衔接不够,缺乏上下文之间的和缓过度,对某些内容出现的过于突兀,在跟随作者跳跃思维的同也未留下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来思考。这两章内容虽然引用大量实验结论,但内容过于碎片化。作者试图赋于这个实验以自己的结论,但这种抽离出来的片面的结论未能得到很好的支撑。如作者所说“而通过分享有效和真实的信息,则能够让我们获得尊重和信任。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沉溺于网络社交。如果信息越少人知道,或者让我们觉得这信息更重要,分享后我们也会获得更多的愉悦感。”作者从现在比较流行的微信朋友圈来说信息有效与真实的作用,结合我们最为关心也与我们最有密切关系的身边事说起,确实能从现实来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看的出作者是用了心的。但是,在此说法中,作者把尊重信任与有效真实的信息划上了等号,在我看来,并完全具有可等性。在现实社会中,印象管理让人们输出了自认为不错的信息,也试图因此在别人眼里留下想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管理不完全是真实的影像,修饰过的加工过的信息不一定全部真实但不能不说是有效,当然在别人眼里也可能据此而产生尊重与信任的感觉。另外,作者说“分享信息能够带来尊重,看八卦能够减少我们的焦虑,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们对手机和邮件等的高度依赖,”,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智能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广,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分享信息与看八卦外,我们的工作也是离不开手机的,邮件便于我们沟通,即时的通信大大节省了靠人力的传输,在工作之余,手机上的娱乐也在适时的调剂着我们忙碌的生活,我并不觉得是因为分享信息与看八卦导致了我们对手机的依赖,是科技的力量,我们应因时制宜,紧跟潮流,节制有效的利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