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沙龙上探讨了和康先生互动中一个特别的点——开车从外面回来,如果孩子在场,我会坚持要求一起进到停车场停好车后,一家三口一起走回去;如果只有我和他,我又能坦然接受,他把我先放到小区门口,自己去停车。
恰好,昨晚和康先生看完电影,快到家时,康先生也提到了这部分,并且,他很精微地感受到我在两种情形下不同的反应和能量。
我挺诧异康先生有这样的观察,也升起了和他沟通的想法。于是,夹杂着部分P.E.T.、部分非P.E.T.的方式,和他梳理出两个层面的事实:
1.孩子在场时,我特别重视和康先生“同进同出”,不只是停车这件事,周末他单独出门吃早餐或者半夜他想出门吃烧烤,会点爆我,也是这个原因,我需要的是,在孩子、我和他之间撑起一个稳固的三角关系,缺了他,就感觉缺了个角,就会有不圆满的感觉。也因此,虽然表面我接受周末的下午大部分由我单独带娃出门活动,但我的内在语言对他表达的都是不满和指责。
2.和康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我的这种“同进同出”的需要会减弱许多。不能说没有,但不会有明显的不满和抗拒。而这种模式,在生孩子前就一直在。和康先生核对,对于这种有融合,也有分离的相处模式,我能接受,他也是享受的。
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也听到了一些康先生更深入的感受和需要:
1.因为我的“区别反应”,康先生会在心里产生自己不如孩子重要的感受,由此延伸出话里话外跟孩子“争宠”的表现,他也因此常用“你选择孩子“这样的口头禅。
2.他并不是有意识地要这么做,他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把握这个度——如何在三个人和两个人共处的空间里找到弹性,不会莫名触发我的痛点。这也会让他有挫败。
3.他在周末地早晨外出吃早餐,除了是对独处时间的需要,也是对一直以来周末“被安排”得满满的一种反抗和释放。
经过这一番沟通,加上昨晚看的电影《相亲相爱》的小触动,心里想着,应该晚上两个人的独处时光会是柔软亲密的吧,没想到,回到家,我洗澡、做面膜,做完所有事,他从进门开始就一直只是坐在沙发上看手机。
临上床那一刻,我又突然爆发,指责他一味只是看手机。我的指责也勾起了他的怒气,两个人一来一往围绕手机吼了一些没有营养的话。
然后,他洗澡上床。我们一夜无话。
清晨醒来,做另一份记录时,涌起一个念头,嗯,一开始的确只是带着尽责意味的一个念头——我应该再次尝试用P.E.T.的方式和康先生清晰表达我的需要。
我告诉他,其实,在我做面膜时,我期待的是他可以不看手机,而把关注点放到我身上;我需要他的温存、欣赏和情感交流。甚至,如果能有一丝突破常规的浪漫惊喜,也会更能打动我,拉近我和他的距离。
以往,我比较难做到直接提出这样的需要。最近尝试了几次,直接叫他:“过来,赞美我。”看得出康先生有些不适应,但每次多少有一些松动。那些极难从他口中说出的温侬的话,也总算憋出了几句。
我很清楚,康先生内在对我那份情感的浓度和纯度,而我,也愿以我全身心最大的热忱回应他。但,许多情,许多话,在经年的岁月里,深深埋藏,总是不说,终究也会淡去消散。
写到这里,感受到内心有一份悲伤在涌动。这份悲伤告诉我的是,爱,一直在,只是它蒙了尘,被束之高阁;爱,一直在,只是有些深度和广度,无法在现实里激荡;爱,一直在,只是如果一味躲闪和隔离,爱却可能成为伤害。
爱,必须在语言、眼神、身体和行动里流动,而多少夫妻,却执着地以为,爱只要在心底,就能天长地久。
这是多么深的误解,又是多么痛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