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学习法(2)读书笔记 阳志平老师

学习常常同时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

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

寻找好的技术

战略

合作伙伴

主题学习:在学习做什么上,用模式说话,一堆书大于一本书;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经典大于碎片;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

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

精炼并改进在某项技术

战略

合作伙伴上的能力

深度学习:在学习如何做上,用深度说话,偏见大于平庸。

第三是学习期盼什么?

调整绩效目标

行动学习:在学习期盼什么上,用作品说话,输出大于输入;用行动说话,实践大于围观。

总有那么多想看、在看但是看不完的书,怎么办?

你需要转换视角,从输入角度改为输出角度。

请将你的目标切换为:我想写的读书笔记、在写的读书笔记完成如何?

流程和理清

当我启动计划前,我考虑的是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学习期盼什么」;

一旦进入具体写作环节,此时,我思考的重心改为如何完成——「学习如何做」

错误案例

当具体开始做一件事情,反而转为思考此事的意义,思考来思考去,意义总是容易受到质疑,于是容易半途而废

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就是在创业之前,思考战略过少

在创业过程中,却经常调整战略

人类习惯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一旦开始实现较难的目标时,则又开始纠结意义。这也是人类进化带来的漏洞之一

思考目标有两类方式

关注抽象的「为什么」与关注具体的「是什么」

在你还是计划阶段时,人类倾向关注为什么,此时需要补充思考可行性

一旦开始执行,应更多考虑是什么

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看做一个树形结构

在学习早期,你常常需要执行主题学习,通过广度优先搜索,了解牛人牛刊里程碑的知识点在哪;

在学习中后期,你常常需要深度学习,借助于深度优先搜索,突破学习的平台期。

在学习中后期,此时如果还是过于追求模式,总是执行对知识的广度优先搜索,则会陷入一个典型的国人思维弊端,容易长期停留在学习的平台期,对较肤浅的「司机的知识」了解极多,但是难以迈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学习知识会经历几个阶段

1)对领域的偏好: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

2)对模式的偏好:牛人辈出,吓得自己以介绍牛人为荣;

3)对共鸣的偏好:有了一定独立思想,渴望人群的响应。

4)对时间的偏好:开始触摸到真理的存在,并愿意放弃一些外在,甘于平淡。

小结:

多数人注定一生,是以阅读别人的图书为主,被他人创作的模因附体;然而,然而,这世上,总有少数人,以创作者的姿态。独上高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