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知道印度有种姓制,分高种姓和低种姓。高种姓的人地位崇高,基本垄断社会资源,受人敬仰,而低种姓人则为奴为婢,从事一些最底层的社会工作。但具体的“到底有几个种姓”“是哪几个种姓”,“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些问题我都不甚清楚。
《罗摩衍那》-《森林篇》第一章第74节写:
罗摩将要建立起来
成百成百世系王朝
他将使那四个种姓
各安其位各循其仪
《罗摩衍那》介绍了四个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地位由高到低。
这些种姓根据昨天提到的“四吠陀”之一的《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来划分:
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地位最崇高,属于高种姓。
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次之,也属于高种姓。
吠舍是原人的大腿,再次之,属于低种姓(平民)。
首陀罗是原人的脚,又再次之,属于低种姓。
但其实印度现实世界有五大种姓,还有一个种姓,被排除在外,即“达利特”姓。达利特被视为“贱民”,甚至不出现在原人图中。
这套种姓制度的创造人是雅利安人,他们依据种姓制度同样划分了社会职能和分工。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作为原人的嘴,负责传达神的旨意,所以婆罗门多为僧侣,先知,祭祀,掌握精神控制权。
刹帝利也是雅利安人,作为原人双臂,负责管理和协调,所以国王,贵族,官吏多此姓,他们尊敬婆罗门,实行实际行政管辖权。
吠舍则是雅利安人里的平民,作为原人的双腿,他们多从事农牧业工作,手工业者,商人,属于市民阶层。他们向国家上税,去寺庙祭拜,供奉婆罗门与刹帝利。
首陀罗绝大部份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原住人种,也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他们被视作天生的奴仆,终身为主人端茶倒水,作为工匠佣人之类,从事社会底层服务工作。
而未被承认的“达利特”更因种姓导致身份地位,甚至不被视作人,没有列入四种姓之中,被称为“不可接触者”。
在《罗摩衍那》书中,他们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职能也能窥见一斑,比如第一章第79节和80节
婆罗门读了它 (《罗摩衍那》)
会辩才无限
刹帝利读了它
会统治世界
商人们读了它
会获得功果
首陀罗读了它
会受到优待
又比如第六章中的第22卷内容所示:
刹帝利服从于婆罗门
吠舍又把刹帝利服从
首陀罗忠于自己的职责
他们服从前三个种姓
从这些文字来看,都能了解到印度的种姓制的“等级分明,戒律森严”。说到底这也是一个人种用文化和武力对另一个人种的驯服。
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曾有过“门阀制度”甚至延续至唐代,但和印度大不相同,虽也有贵族大家庭,可总体上只是社会地位高低的划分,并没有涉及到“人种”之类的问题。
而且对于平民阶层,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提倡要有“平等对待”的意识,甚至作为“君子”,要胸怀天下苍生,体恤怜悯贫苦劳动人民。
而且中国也不像印度,用一套“种姓”的模子去固化社会阶级。相反,中国社会一直是提倡阶级流动的社会。
从文化上有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游学,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平民”的文化概念普及。
政治制度上,即使在“门阀制”的背景下,依然有“察举制”这样的通道让平民实现阶级跨越。
更不用说后来“科举制”的伟大发明,“学而优则仕”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阶级流动的通道,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人民文化的作用。
甚至在民间,我们也能听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流动意识。
这些说起来很庞杂,又涉及了很多别的问题,总之,中国和印度在“社会”的价值观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