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着手网络聊天室项目时,本来以为没太难。可真正敲起代码才发现,要把零散的知识点像串珠子一样串联起来,远没有想象中轻松。
第一版只做出基础功能,代码却乱成一团:变量名随手起,逻辑混乱,想加新功能时根本无从下手,动一处就引发一串问题,只好推倒重来。
第二版理顺了思路,把 main 函数拆成独立模块,各功能各司其职,读起来顺畅多了。但卡在私聊功能上:消息接收用了无限循环的 for 函数,go 协程的停止时机总也控不好,试了 channel 和 waitgroup 都没解决,要么收不到消息,要么关不掉协程,客户端和服务端响应也频频出错。
第三版换了思路:既然新开协程太麻烦,就不对私聊单独开协程了。给公共聊天室消息加个特殊格式,用它来实现私聊,也修改了客户端的逻辑,才让项目落地。。
回顾这段开发历程,收获颇丰。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 “谋定而后动” 的重要性。在动手前,若能花些时间梳理整体架构,规划好模块划分与功能实现路径,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最初的轻率开工,导致第一版代码混乱不堪,这让我明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期的规划往往比匆忙编码更重要。还有就是思路的转变,面对私聊功能的困境,一味死守 “必须用协程” 的想法只会钻进死胡同。换个角度思考,利用现有资源与逻辑解决问题,反而能找到更优的方案。这让我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适时转变思路,往往能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