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早大概是我三年前看过,国外名著我不大喜欢,可能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抑或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陌生感,接触到总归是需要很长时间理解其中深层涵义,唯独 《追风筝的人》至今偏爱。
故事开头:“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误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这样的开端很是精彩,初次阅读便有很深的吸引力,怎样的旧事时间无法磨灭,那条荒芜的小巷为何让主人公二十六年始终窥视。往后的重温给以不同于初读的印象,不再疑惑重重,更多的是自己身临其境趴在泥墙后,窥视着小巷中所发生的事,无法释怀对朋友哈桑的歉疚。
这是关于阿富汗小男孩阿米尔和仆人之子哈桑的故事。他们是朋友是兄弟也是家人,教派不同等级地位不同都不能抹去他们一起成长的漫长岁月。哈桑纯洁善良,这个哈扎拉小男孩对出身优渥的阿米尔少爷总是无条件忠诚,他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便成为经典名言。相较于生活在底层的哈桑不同,阿米尔住在繁华城区的华丽屋宇,生活的环境造就他遇事怯懦沉默的性格。在举行阿富汗传统斗风筝比赛的冬日风俗,故事开头的那条小巷便是哈桑为阿米尔保护风筝而被人强暴的地方。阿米尔没有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那样,他因为害怕选择沉默。因为不安他诬陷哈桑偷走他的新手表和钱,哈桑的承认让他明白:哈桑知道他看到小巷的一切,知道他袖手旁观,知道他背叛自己却还帮助他,当然这是最后一次。“他的长袍前方沾满泥土,衬衣领子下面开裂。他站着,双腿摇摇晃晃,似乎随时都会倒下。接着他站稳了,把风筝递给我。”“我原以为他会痛哭流涕,但,谢天谢地,他没有,而我假装没有听到他喉咙的哽咽。就像我假装没有看到他裤子后面深色的污渍一样。也假装没有看到从他双腿滴下的血滴,它们滴下来,将雪地染成黑色。”这部分的描述让我的情绪膨胀到极限,可怜善良的哈桑让我几欲落泪,十二岁的孩子遭遇这般伤害无不让人同情怜惜,眉头无法松展,心中那股对阿米尔的气愤迟迟难消。
故事的后半部分便是阿米尔的救赎之旅。哈桑离开了他的家,他也在战火中逃离阿富汗来到美国,他上了大学有了家庭,但他终究无法跨越年少那段往事,审判自己的罪行,为自己为哈桑赎罪。他前往阔别多年的国家,哈桑早已不在人世,他的救赎便转向哈桑之子。故事以追风筝引发的不堪往事,到自己最后追到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为小说画上句号。
胡塞尼没有用华丽的笔尖触碰人物形象,细腻的情感描写使故事性小说的主人公性格强烈,形象特征很鲜明。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无疑也是成功之作,是值得反复回味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