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投资回报率”思考
人生经营的数学思维,包含规划、学习投资、生活成本、学和习等比例。
找到自己的“主线”,确认自己所处阶段及当前阶段的重点。
搭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地图”,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总结搭建自己的地图。
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待办事项,把自己地图中的想法,变为待办事项去按阶段实现。
用“1—3—5工作法”来分类工作,更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01. 从“语文思维”到“数学思维”的转变
1)10%的规划原则
当你想要去做十年规划的时候,我们建议用一年的时间去思考规划;当你想要去做一年规划的时候,我们建议你用365天中的36天去思考规划。
2)10%~15%的学习投资原则
① 未来收入的10%~15%的学习投资原则
第一个问题:你准备好这笔“种子”钱了吗?
第二个问题:你准备好学习的精力和时间了吗?
第三个问题:你在新的一年,应用了这个新的知识体系并得到回报了吗?
第四个问题:你的投入产出比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了吗?
② 每年花年收入的10%~15%的经费用于投资。投资什么呢?
假设你的月收入没有过1万元,我建议投资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成专家,变得值钱;
假设你的月收入在1万~2万元,我建议投资自己的朋友,让自己的人脉圈变得值钱;
假设你的月收入在2万~3万元,我建议投资自己的未来,让自己的眼界格局升维;
当你的月收入过3万元之后,我建议开始为自己的“被动收入管道”做布局。
3)10%~15%的生活成本原则
用自己的收入的10%用于日常开销,并且为自己搭建至少3~6个月,甚至是1年的生活费准备,否则你会经常因为操心生活开支,而不能进入安心学习的状态。
心无挂碍,才能进入深度思考、系统思考的“心流”状态,而心无挂碍的大前提,是充裕的物质保障,以及后防线的灾备系统的稳定。
4)学和习的比例
1:6~1:10的比例当你知道了,听完老师讲课1小时,你需要至少修炼6小时的时间成本代价的时候,你就知道,从知道知识到掌握知识,再到应用,最后到内化成自己的,至少需要6小时的训练时间。
02. 找到自己的“主线”
就像我们在很多电视剧和电影里看到了,当人们在森林里迷路的时候,跌跌撞撞走了一路,最后又回到了原点。虽然看起来一直在前进,实际上约等于原地踏步。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参照物,可以是太阳,可以是北极星,也可以是路上当标志参照物。他可以让我们朝着正确当方向前行。
1)人生里程碑,定位我们的位置
第一个里程碑:0->1的奋斗过程
作为刚踏入社会的你,一穷二白三不靠(家里有矿除外)。踏实工作,在实践中积累必备技能,积攒经验,从错误中积累的也算数。
第二个里程碑:累积100万元
当你在职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后,下一轮一定是效率放大级别、管理优化级别、工具加速级别的工作来获取报酬了,也就是你一个人可以搞定五六个人的工作量,你一小时的出活量能够相当于七八个人的产量,在计算机行业,尤为明显。
你最难能可贵的抉择就是坐冷板凳,来完成自己的输出和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的进化。
第三个里程碑:累积500万元
赚到这个500万元,是代表了你的圈子、你的人脉,以及你所处的时代,因为等你突破了赚辛苦钱和技术钱的时候,你的赚钱速度就开始突飞猛进了。
毕竟一开始赚钱靠自己是没问题的,但是越到后面你会发现,你的成功是靠别人来完成的。
第四个里程碑:负债清零点&退出劳动市场时间点。
第五个里程碑:退出劳动市场之后的临界点。
2)人生规划可分为四个规划阶段
第一个修炼阶段:学业。
从12岁到24岁这个时间片段区间,开始学习抽象思维,是开始为进入社会储备专业化知识的一个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通过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自己变得值钱。
第二个修炼阶段:职业。
从24岁到36岁这个时间片段区间,是开始踏入社会,学会如何独立生存,学会如何成为社会协同一分子的专业化、契约化、职业化的一个工作过程。
深耕细作工作岗位,让自己快速积累相关经验值为公司创造价值,并为后续带团队做准备。
第三个修炼阶段:事业。
从36岁到48岁这个时间片段区间,是一个人从职业生涯规划迈向事业生涯规划的转变过程,从这个阶段开始是从做事情转化成管理下属,跨部门沟通联合同事,一起协同完成项目的过程,这时候是一个人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修炼和进化。
让自己带的团队变得值钱,让自己交付的项目有利润,让团队成员能够挣到钱,于是你的专业度和影响力都逐步提升,让更多的人愿意追随你。
第四个修炼阶段:创业。
从48岁到60岁这个时间片段区间,是一个人开始从中年迈向老年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人开始从为社会创造价值,慢慢回归到自己内心的过程,所以不少优秀的企业高管会在这个阶段选择追随内心声音,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准备创业。
当你拥有了行业的口碑,以及自己培养的下属,同时提升了眼界和格局,看懂未来发展趋势之后,调动和整合资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03. 搭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地图”
第一步:寻找。请到搜狗微信网站搜索和“人力资源”相关的各种关键字,看看能对标上多少个公众号。
第二步:等待。就是放养这50~100个公众号,然后看这些公众号的更新频率。它们是一个月更新一次,还是一周更新一次,还是一周更新三四次,还是日更新的,这个阶段你需要注意的是,哪些是假勤快,哪些是真勤快。当我们用上帝视角观察50个同类型公众号的每天发布规律的时候,观察一个月,基本上就能看得出来哪些公众号是真的有人维护,哪些公众号是敷衍了事的,哪些只是营销公众号,哪些是没有任何内容的口水号,哪些是标题党,即使我们不点进去看,我们也已经可以灭掉一大半公众号了。
第三步:收集。找到自认为觉得不错的10~50个人力资源的公众号,用Word文档复制粘贴一个公众号里面的最近50~100篇关于人力资源的公众号文章,重复50遍,直到收集全这些文章为止。当你亲自粗浅浏览了500~1000篇以上的关于人力资源知识体系、培训体系、职场相关内容的文章时,你会得到这么一个直观的感受,也就是你的第四步。
第四步:分析。这些专业文章都在讲什么,人力资源有哪些高频词汇,哪些是我自己一直在工作中用到的模块,那些年薪30万~50万元的人力资源经理都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内容,我的岗位和他的岗位之间的匹配度和差别是什么?最近的人力资源年会在哪里召开,都有哪些行业专家,我要不要去参加,他们都聊些什么内容,等等。
最后一步:实践。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尽可能找知识的源头,而不是在自媒体和信息流媒体上找那些低质量的口水文章,这类文章多半是刷浏览量的,不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
04. 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待办事项
你会定期观察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吗?你会因为看了一本书,或者见了一个人,来重新思考你的人生方向吗?你会因为内心的声音而打乱自己的工作节奏吗?
第一步,写下自己的内心念头。
第二步,加上动作,增强行为背后的意义。
尽量分写成“动词+宾语”的短语,来解释和定义你写的形容词。“环游世界,会让我很幸福。”“给孩子烧饭做菜,会让我觉得很幸福。”“去巴黎街头喝咖啡,让我觉得很自由。”用这样的方式微调这些碎片信息,变成一句让你看着非常有力量,非常有动力的短句。
第三步,给几百条待办清单排序分类。
哪一类事情属于理念原则类,这类任务解决应不应该做的问题;
哪一类事情属于梦想愿景类,这类任务解决想不想做的问题;
哪一类事情属于战略规划类,这类任务解决要不要去做,不做就不行的问题;
哪一类事情属于年度计划类,这类任务解决今年能不能做,今年能不能搞定的问题;
哪一类事情属于月度计划类,这类任务解决这个月做什么,下个月做什么,分别怎么做的问题;
哪一类事情属于周计划类,这类任务解决这个礼拜要做掉哪些事情的问题;
哪一类事情属于日计划类,这类任务解决今天得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的问题。
第四步,基于自身能力和资源,给待办事项进行排序分类。
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可以调用的资源却很少;要耗费的时间很多,但是能用的时间很少;要享乐的时间太多,但是用于学习投资的时间太少;要完成简单难度的任务太多,但是用于提升能力的事情太少。在当下某个阶段我们的资源不足以完成所有任务的时候,我们就得根据未来的需求来反向思考,当下做什么才有未来,而不是未来我得做什么。
一旦你开始用这样的排序思维和角色分工法来区分对待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主线任务的时候,你就会有条不紊地快速成长,心无旁骛地完成事情。当你想明白自己缺什么,自己要什么,自己愿意付出什么的时候,你的自驱力将会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
05. 用“1—3—5工作法”来分类工作
为什么有些人每天都很忙,却创造的价值很小呢?答案很简单,对方的“创造性任务”特别少,而琐碎任务非常多,表面上在时时刻刻汇报沟通,但是算一下他的时间成本,非常便宜,你是这样的人吗?建议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类事情是创造价值的工作,创作过程中不可以被他人干扰。
一个3小时的创造类任务(不可被干扰事项)这一类的工作,我们称为重要任务,需要花费2~3小时来完成,它们的特征是需要你亲自参与,而且不可以被打断,能改变你的命运,增加你工作经验的主线任务,而且是创造价值的。
第二类事情是你需要和他人协同互动才能推进的工作,另一方不在无法推进。
三个1小时的沟通类任务(和他人互动的项目)这一类工作,我们称为次要任务,需要花费你1小时的时长,和他人互动配合完成,或者是需要你不断优化才能完成的效率、流程类任务,这一类我们称为沟通类支线任务。
第三类事情是附加值相对低的碎片任务,即使随时被打断都可以继续做的,并且有别于前两者必须你自己去做的事情,可以理解为番茄工作法。
五个0.5小时的琐碎任务(维持性,告知性,碎片任务)这一类工作,我们称为番茄类任务,也就是只需要花费20多分钟就可以搞定的琐碎性任务,随时都可以被打断,然后随时都可以启动,并且是没有什么营养的例行性任务,这一类,我们称为“琐碎任务”。
每周改变一点点,一起升级打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