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刚刚开始,相信我们都有一些美好的新年愿望。无论是学习英语,练出几块腹肌,坚持每天早起跑步,看几本原版书,还是谈成一个重大的项目或找到一笔投资。如果2017年一定要把一件“重要但非紧急”的事情做成,只依靠愿望真的可以实现吗?
想想去年的愿望执行的如何?如果行动的小人依然在欲望和执行力之间徘徊打架,那如何才能保证新年愿望不被继续搁置到下一年呢?本篇想以自己去年的愿望为案例,回顾一下痛并快乐着的执行过程。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有一个简单的新年愿望:坚持健身,收获马甲线,当时还给自己写了一句鸡汤口号“相信时间会在身上刻画出努力的痕迹”。一年的践行,收获最大的不是两位数的体重,不是浅浅的马甲线,也不是梦寐以求的吃不胖的体质,而是发现了一个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途径----尽可能保持简单----饮食和睡眠,做事和思考。
01
2016年1月:产生冲动,一切的前提
想要马甲线的冲动,源于朋友的一套运动写真,力量、性感、动人、自信。记得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说,可复制的成功=找一个成功的案例+证明你与这个人并没有太大不同。
我坚信这是我想要的,无论是身材还是状态,也坚信眼前这个朋友,和我并没有太大不同。鲜活的例子,产生了想要改变的冲动。
什么是“冲动”
这里讲的“冲动”可以简单理解为自身多巴胺分泌不足时,通过寻求外界刺激来激发自身多巴胺分泌的行为。
为什么是冲动的力量,而不是利弊分析后的决定
冲动以前总被我们视为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贬义词。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冲动的确可以带来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生活的热情。甚至有时,可以把一个“非必须”的行为,变成生活的“刚需”。多尝试,所体验,走出舒适区,寻找不设限的人生,有时也是冲动的作用之一。
02
2016年3月:依靠自制力实现愿望,结果以失败告终
很多人觉得“梦想”的坚持最重要的就是自制力,能够完成某些愿望的都是拥有强大自制力和毅力的人。这些人不论做什么,都能说到做到持之以恒。
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是我也知道这种人一定不是大多数,至少我就不是其中的一个。我并没有强大的毅力,即使找到了自己的“冲动”,但整个开始的过程也并不愉快。
跑了一周膝盖疼;深蹲两周后臀没翘腿粗了;真的要举铁吗?我只想瘦不想要肌肉啊;一场高温瑜伽下来要脱水了;没吃晚饭好像低血糖了;雾霾好严重,不练了吧;昨天失眠了,不练了吧;今天连续工作了15小时,不练了吧;累了一周奖励自己一块蛋糕吧;朋友聚餐不能不去吧;已经连续一周没执行计划了,什么时候才能有马甲线啊
…….
就这样几经尝试,几周下来,经常性浑身酸疼,但体重不减反增,满满的挫败感。
为什么我们依靠自制力就是难以坚持?
首先应该清楚什么是自制力。
自制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大脑运行的系统1(掌管理智和计划)战胜系统2(掌管情感、情绪、欲望等)的概率。我们的大部分行为决策都是这两个系统打架的结果,比如起床,系统1认为为了梦想应该起床,而系统2却觉得为了舒服不能起床。
然而从生物学来说,系统2对系统1的投射远多于1对2的投射,这意味着经常是情绪和欲望战胜理智和计划。因此,我们的自制力很有限,而且跟肌肉力量一样,使用后会下降,休息后会上升。
这时候我意识到,如果我还在依赖自控力或者“毅力”来完成某个梦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非常容易被消耗—我可以强迫自己坚持1小时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无法强迫自己连续好几年持续做。
03
2016年4月,把梦想变成不得不做的且合理的计划
为什么新年的梦想总是难以实现?为什么短期的计划总是无法执行?因为这个梦想不是“不得不实现”的,计划也不一定是科学合理的。
回想一下在公司或者在学校的情景,为什么公司的事情和学校的学业往往可以出色的完成,而健身阅读写作这种“梦想”却总是一拖再拖?
因为公司或者学校在帮助我们把“梦想”(也许不是我们的梦想)变成了“不得不做的计划”,同时还加上反馈机制(业绩或成绩)。
为什么这样很重要?因为这改变了我们问自己的问题----如果只是“梦想”,那么我们问自己的更多的是要不要做,什么时候开始做。而一旦变成了“必须要做的计划”,那么更多的问题则应该是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好?
所以,如果我真的想要漂亮的身材,一定要把它变成“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这个期间,我找了几本书,找了两个教练,学习、咨询、制定科学靠谱的饮食和锻炼计划,加入了一个线上训练营。随后我和家人朋友分享了我的“六周马甲线养成计划”,周围人的鼓励、支持以及询问,让我不再问自己这件事到底要不要做,而是专注于如何把这件事做好。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这个想法一直处在“做也行,不做也行”的阶段,现在可能还处在欲望和执行力打架的健身状态。
04
2016年6月—持续收到正反馈
光凭借冲动和不得不做的计划,依然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如果要长期执行,这个梦想还必须带来“正反馈”让我们可以看到行动的积极结果。
参加减脂营的第一周,每天的运动是快走一小时(远小于以前的运动量),饮食方面虽然要求较多(忌精米精面,忌甜食,忌动物脂肪,晚餐忌碳水等等),但每顿足量的蛋白质、蔬菜和杂粮,比以往晚上一碗粥一个水果要丰富的多,而且一周后减少的4斤体重,带来了足以抵抗甜食诱惑的鼓励。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正反馈源于“均衡饮食”、“三分练七分吃”等这些简单到让我们视而不见的理论。而如果一开始就用力过猛,基本上就注定了失败。
为什么这样的正反馈这么重要?
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奖赏机制”,当人作出某一行为后,如果产生了可见的好效果,大脑会向负责决策的区域发送“奖赏”信号(多巴胺),从而继续强化这种行为。
正如很多时候,我们将做不好归结于没有兴趣,其实我们却忽略了,很多时候,没有兴趣是因为没有做好的能力,从而无法获得短期的成果(正反馈),也就无法激活大脑的奖赏机制,无法产生更多的欲望。
相反,如果做一件事总是得到负反馈,也会激活惩罚机制。比如过量或姿势不正确的运动导致肌肉酸痛,次数多了,大脑就会启动惩罚机制,将运动和酸痛联系在一起,让你开始厌恶这种运动,从而健身计划也就随之泡汤了。
在接下来的6周里,在持续的控制饮食+坚持有氧的计划里,时隔十年,体重又一次步入两位数时代,除了朋友见面都会惊叹“呀,你瘦了好多”以外,我也持续收到了更多的“正反馈”,例如皮肤变好,睡眠质量变好,精神状况变好,更意外的是折磨了我十几年的痛经,也有所缓解了。
而后的另一个重要的“正反馈”是7月参加的一个阿拉斯加的冰川徒步----800米的海拔落差,14公里的路线,如果按以前的体力,绝对是被拖回来的那一个,或者说可能根本没有参加的勇气。但当历尽千辛万苦,把大片冰原踩在脚下,如此近距离欣赏大自然这一杰作时,突然发现健身之于我更大的意义是有体力和精力去体验这个更大的世界。
持续的正反馈,更加坚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05
2016年9月----把梦想变成无意识重复
实现任何一个计划,即使有无数“正反馈”但依然会有很多不舒服的过程。
比如跑步时呼吸跟不上,双腿迈不开的时候;比如冷冷的冬天,不想离开温暖的床的时候……而且上面说过,人的自制力是可以被消耗的,那么,计划如何能持之以恒的执行?
什么是无意识的重复?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某个周六下午,一群心理学家在芝加哥的一家电影院门口向前来观影的观众发放免费的爆米花,所有人都拿到了免费的爆米花然后兴高采烈进入了影院。
但是这些观众们拿到的爆米花与以往有一些不同:都是开封2天以上的爆米花,完全受潮,非常难吃。甚至有人在观影后抱怨:这些爆米花就像用泡沫塑料包裹起来的花生仁一样。
在电影结束后,心理学家们在门口等着做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把爆米花吃了大部分—要知道,为了做实验,他们给每个人的爆米花都是超大份的。
也就是说,即使所有的观影人都觉得爆米花非常难吃,他们养成了边看电影边用手抓爆米花吃的习惯,即使他们知道这样的习惯面对难吃的爆米花毫无意义,但是仍然无意识地重复了这个习惯。这也就是习惯的力量。
随后的几个月,我将健身固定在每天晚上10点,小区跑步(天气好时)或keep(天气不好时),把它变成每晚的“例行公事”,当我们可以形成在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后,我们就可以减少很多在“做还是不做”“做什么”的思考,不给自己机会去进行这样的内心对抗,可以节省下不少体力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
06
不要和这个世界苦大仇深
两年前红遍朋友圈的“安妮的漫画”中说,如果你想实现一个梦想,很多人会不认同,不相信你,以至于你不得不成为那1%的另类。
但我的感受却恰恰相反,每当我努力做一些也许有意义的事情时,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所以我觉得,在坚持某件事的过程中,不要高估遇到的阻力,支持往往比反对多。
当然,每个人都有社会属性,无论做什么都会遇到反对的声音。有时候我们感觉反对声很多,往往只是因为“隧道视野”在作怪—我们更加敏感于少数群体的看法,并潜意识的把它们放大。比如在一场500人的演讲中,490人兴致勃勃地听着,但是有10人在玩手机,我们就倾向于盯着那些玩手机的人,然后感觉自己可能讲的不好。
那么如何减少这种“隧道视野”的负面影响,从而不过度聚焦反对声呢?
我觉得可以把我们面临的一切想象成“落日的美景”,当你在欣赏落日的时候,你不会盯着远处的某个垃圾袋不放,同样,如果把坚持的事情看成“落日美景”,就不会盯着那一点反对。相反,我们会看到鼓励、看到积极的结果,看到“坚持下去的意义”。
所以,不要把世界想象成跟我们苦大仇深的敌人,不论你的新年愿望是健身还是创业,只要你坚持去做,得到的支持其实会超过你的预期。
总结一下:一个美好的新年愿望的实现=想要改变的冲动+将冲动变成“合理及不得不做的”计划+寻找持续的“正向反馈”及更大的意义+将计划变成无意识的重复。喜欢和接纳自己现在的状态,不要和这个世界为敌。
以上,回顾了带给我一些小小变化的2016,也想立下一个今年的愿望:开一个公众号,每周更新一篇文章,用文字沉淀下个人成长的思考与心得,同时分享一些关于投资理财的知识与感悟。
有朋友说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早在一年前就结束了,是的,这是一个写公众号比看公众号人多的时代。只是做这件事,源于希望重拾写作的技能的“冲动”,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得到持续成长的“冲动”,同时也有想要分享一些观点的“冲动”;至于能否获得“正向反馈”并成为习惯,我希望能用从不欺骗人的时间来证实,也算对上述这些认知的小小践行。
最后,如果你也有一个想在2017实现的“非必须”的新年愿望,写出来,告诉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