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举一个例子:今年存100块钱,明年得到101块钱,我们称之为利息。
鉴于今年的100块钱=明年的101块钱,所以今年的钱比较贵(你可以类比人民币6.03元=美元1元,是美元更贵),而明年的钱比较便宜。
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今年的钱比明年的钱更值钱(更贵),或者说今天的钱永远不及昨天的值钱。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呢。《利息理论》的作者费雪认为,收入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他将资产定义为“一切可以带来未来收入的资源”。而收入的最终落脚点是享受,即享受性收入,但基于享受这东西是主观感受,测量较为困难,因此我们通常会比较货币收入。“工资不是收入,用工资换来各式享受的时候才是收入”(费雪,1931)。所以,货币只是一个度量工具,它能够给人带来享受,带来收入,这才是重点。整个逻辑链条就是:货币不是随随便便的废纸,它背后有资产、资源作为支撑,资产、资源能够给我们带来收入。那么追根到底努力上班、劳动获得的收入是为什么呢?为己可能想要充饥,想要买个性能优良的手机,抑或为了老年以后有一份可以安享晚年的保障,为TA可能想要带着女票去欣赏一场电影,想要给父母买东西,出去旅游...是换来享受,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我们爱享受,所以我们要赚钱,我们更喜欢货币。
货币的时间价值,其表现形式是“当前的100元钱,比1年后的100元钱经济价值要大一些”,这个多出来的价值我们称为利息。费雪将利息定义为”现时消费与将来消费之间的选择“,而利率是”现时消费与将来消费进行交换的价格“。货币的消费,有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区别,简单理解就是说当下享受和未来享受之间有个时间上的差别。
费雪认为“纯利息”有两个构成,即“不耐”和“投资机会”。
“不耐(impatience)”,即人们都有“现在收入优于未来收入的偏好”,即时间偏好。也就是说,人们都比较偏好当前的消费,费雪认为这是人的天性——人的生命有限,说不定哪天就挂了,还是享受当下的好。因此职业风险较高的从业者“不耐”倾向会较高,比如船员、矿工。除了风险,“不耐”倾向还受收入(包括收入的数量、时间分布)影响,比如收入较低的人当期消费要高,吃都吃不饱啊,哪有那闲钱留在未来消费。此外,不耐还受个人因素影响,比如习惯、远见、自制等等。因此,要克服人的“不耐”,就要付出一点儿代价。不耐程度越高,要克服它的代价也越大,利息也越高。一口饭留下来不吃,等着之后酿成酒,不同的人对这一口饭的割舍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利息的一个解释是:让人们放弃当期消费的代价。
第二,投资机会。这个很多人说了,货币是种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带来收入。基于选择,同样的资源放在不同的渠道收入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对不耐的一个冲击:先别拿这部分钱去享受,放到其它地方,能够带来收入,有赚钱的机会。所以货币的时间价值也体现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