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的影评,修改一下重新发布。严重剧透,请谨慎阅读。)
小时候,我妈总跟我说:你是从阴沟里捡来的。我就总这么想:假如我真是阴沟里捡来的,那抛弃我的又是谁?如果我不被抛弃,现在的生活会怎样?
我们村里有个女孩叫小路,就是他爸爸从路边捡来的。小路五六岁的时候,她的亲生父母寻上门来,希望带她回去,但是小路坚决不肯跟他们走。她说:当初,你们为什么不要我?
小路的亲生父母抛弃她时,家里遭了难,养活不了她。后来又咸鱼翻身,变得富裕了,才回来认亲。养父母家是开小卖店的,家境也还不错。如果养父母家很穷,她会如何选择,就很难说了。
多年以前,我看过一则新闻,说是台湾一个妇产科护士突发奇想,把育婴室里的十一个孩子互换了床位。二十多年过去了,她,这十一个孩子的上帝,把这件事说了出来。孩子们如今的命运如何,新闻里没说。假如他们知道谁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愿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呢?
十一个生命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来到世间,又被一只命运之手拨向另一个方向。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其中存在很多发展的可能性,可以设计出一些绝妙的故事。调换子女是个基本情节,电视剧有《血疑》,元杂剧有《赵氏孤儿》,最近还有是枝裕和的电影《如父如子》,而这些故事大都只关注伦理和情感,不太关心人的命运。
《小英雄托托》是一个关心人的命运的电影。医院育婴室里,一场大火发生了,母亲们跑进育婴室,抱走自己的孩子。最后只剩下托托和阿尔弗雷德。一个女人冲进来,先抱起托托,看了看又放下,再抱起阿尔弗雷德,跑了出去。又一个女人冲进来,她焦急地看着阿尔弗雷德的空床位,最后只好抱起托托跑出去。托托和阿尔弗雷德,就这样互换了身份。
影片的开头是一声枪响,一颗子弹击碎玻璃窗,一个老人被击中。老人死在水池边。老年托托的画外音伴随着这个场景。画外音带给整部影片主观感受,整部影片都是老年托托的回忆和幻想。什么是回忆,什么是幻想,这是不确定的。那场火灾和火灾中的身份互换是回忆还是幻想?导演故意拍得暧昧不明。
其实,“互换”不过是对诞生的模拟。
在托托看来,自己的一生充满不幸,家里不富裕,还老是被人欺负,父亲死了,姐姐死了,母亲也死了,还有一个弟弟是傻子;而他的邻居阿尔弗雷德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托托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爱情,却发现所爱的人竟然是阿尔弗雷德的妻子。钱财、地位、尊严、爱情,都让富二代抢走了。这么一对比,这个世界上,幸福全在阿尔弗雷德那里,留给托托的只有不幸。
实际上,我们也像托托一样不幸,幸福全在别人那里。
托托认为属于阿尔弗雷德的幸福本应属于他,所以他要谋杀阿尔弗雷德。但阿尔弗雷德说:“你以为我很幸福吗,你不知道我多羡慕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阿尔弗雷德有妻子,但是谈不上感情;他也有大笔的钱,但是总有人要杀他。在阿尔弗雷德看来,幸福是在托托那里。
这样一来,这部电影就讲述了一个存在主义式的主题: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人那里。当然,它也能跟佛陀的教义扯上关系:人生皆苦。
不过,导演并没有那么出世,或者说残忍。填充整部影片的,其实是许多感人的细节。贾樟柯说过:我越来越觉得一部电影的好坏不在于这部电影是不是讲述了真理,而在于它有多么深厚的感情。这话很容易被误解为煽情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如果故事本身已经足够感人,情是无须煽的。故事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它早已被各种类型的叙事艺术说完了。能够打动人的,不再是故事,而是填充故事的细节。
童年托托盼望父亲回家的心理、想象父母的爱情、想象自己和姐姐的出生……诸多生活细节都充满童真和感情。为了强化这些感情,影片用了很多反复修辞。某个场景,第一次出现时温情脉脉,第二次出现时就只剩下心酸和回忆。也就是说,回看托托的一生,抛开那些痛苦,还是有不少幸福。至于人生到底是痛苦还是幸福,就听凭观众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