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a每日一文#Day26
村上春树在新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写道:“才思过于敏捷或者说知识储备超常的人,只怕不适合写小说。因为写小说(或故事)是需要用低速挡缓慢前行,去耐心推进的作业。”看到这句话,我认真的回顾了一下近半年的工作节奏,用“低速挡”真是最合适不过的词语。
其实,走到低速挡这一步,花费了不少时间。你可以设想,那种突然从“线上一年等于线下十年”工作节奏中走出来,突然进入低速挡的缓慢中,身体慢了下来,心还在极速飞奔,这种痛苦没办法形容。早晨睡到八点,我会自责一天;晚上九点收工,我都觉得太早,怀疑自己浪费了时间。和朋友聊天,一样是选择距离近的地方,在规定的时间聊完,大脑时刻不敢放松自己。这种煎熬,比在职场中还要痛苦。
尝试和自由职业的朋友哭诉,问他们是否有这个问题。他们也说,这的确需要适应,适应的结果可能就是你以后没办法适应快节奏工作。听到这话,我更加的沮丧,因为我一直预感自己在不适合的年纪做了一件不适合的事,可能随时因为生活的苟且而回到职场。更让我感到不安的还有那个让我烦躁的不上班的室友,经常因为各种无聊的事来打扰我,原本想好好在家工作,迫不得已只能去星巴克。
去了星巴克,看到各种因为工作而侃侃而谈的人,我的心更加焦虑,心想:这个人又认识了几位大咖,又进步了,我是不是今天又落后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焦虑自己的低速缓慢和对自己“不进步”的怀疑中。
马克思爷爷早就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想起这句话,就心一惊,毕竟有时候我一天都不说话。根本不想和所有上班的朋友交流,害怕被问到在干什么。一旦说自己是自由职业者,上班的同事总会说多么的羡慕你,夸你多么的勇敢。其实,很不喜欢被贴类似的标签,我很普通,我不勇敢,只是在做一些尝试。
那真正让我度过这段艰难的焦虑期,还是来自于朋友的一些话:“你以前过的是不正常的生活,现在过得是正常生活。既然你想写作,你就是要多体验不同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过成怎么样呢?你不觉得自己生活的太过于急功近利了吗?”
这段话犹如一个巴掌,迅速扇醒了我。确实,我太执着于某一种生活,而忽略了另外一种生活的风景。
以前工作时,我每天追求数据、业绩,为每一个上升曲线高兴,也为每一次的下跌曲线而焦虑。现在,我可以自己掌控生活,我还在为这个曲线焦虑。如果这样,我为什么要离职?是不是还有一种生活是没有业绩考核的,我也应该去体验呢?
就这样,我开始尝试让自己慢下来,不再去追求事事雷厉风行,也开始观察这种缓慢节奏下的自己。虽然这种节奏表面上看确实比同一批人慢了很多,但是我内心真的因为这种生活而平添了很多幸福。正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关注自己,我确实比之前更了解自己,也慢慢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我相信,如果没有这种慢节奏,我还是在职场继续厮杀,依旧继续迷茫着。
前段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被教练起了个外号叫“爷爷”,原因就是我干什么事都不紧不慢。说实话,听到这个外号我是开心的,我终于慢慢的把自己的速度降了下来。
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对于一个28岁的女青年,人生第4个7年的最后一年,是该好好的养精蓄锐为下一个7年奋斗了。以前,我是不认命的;现在,我是觉得很多时候是老天爷在赏饭。你必须要靠自己的慢慢积累,加之特定时间有个好运气,才能有爆发的机会。如果不爆发,还能继续按照这种缓慢的速度前进,那也是在积累你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