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又火得一塌糊涂,很多人更加看不懂。不过根据路边社(公众号lubianshe2013)借助猎云网发布在微博的这篇文章带来的灵感,也许能想明白这个领域的价值。
共享充电宝的前几名有最早的来电科技,拿钱最快的小电科技,和最近被陈欧控股的街电科技。
来电科技最早,创始人是袁炳松,本身就是做充电宝起家。根据界面一篇采访他的文章,之所以考虑租赁,是因为小米充电宝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最早进入租赁市场,所以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街电科技是 Anker 创办的。这是一家很有意思的手机配件公司,以充电设备起家,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在 Amazon 的口碑极好,号称北美充电第一品牌。我的车载、多口USB和充电宝都是买的他家的,质量确实不错。创始人阳萌,北大计算机系本科,UT Austin硕士,曾经在Google做工程师。这篇文章讲2016年的销售额有25个亿。他们在国内的销售经验不足,所以被控股之后想必就专心做产品了。
来电和街电模式差不多,都是移动式的充电宝。只不过来电靠着初期的一点垄断优势,还想靠充电线赚点小钱,这个利润来源想必很快就会被洗掉。移动式的充电宝跟共享单车一样,靠提高闲置资本的利用率赚钱。当交易成本降到足够低,使用便捷性大幅提升,租赁就比持有更划算。
最关键的是小电科技。这篇文章里面讲了创始人唐永波的背景:“他曾是阿里巴巴淘宝本地生活行业、淘点点业务及淘宝食品农业特色中国业务负责人。”有意思的是,为什么阿里烙印这么重的创始人,3月31日才天使轮,4月10日就被腾讯领投了A轮?然后5月初红杉中国和高榕就迫不及待的去投了B轮?
小电科技跟上面两家不同,采用的是固定的充电宝。乍一想会觉得有病——移动的充电宝明显更方便,就算是固定,装个USB插座不就好了吗?而且充电的总市场怎么算都不会很高,还容易受到电池技术的毁灭性打击,为什么腾讯会这么早就投进去,其它投资人也前赴后继呢?
显然腾讯看中的是不是充电的这点收入。先说USB插座,充电宝安装方便,不需要进行电气改造,所以商家更容易接受。有人说腾讯可以培养小额支付习惯,这一点当然也有用,但说服力还不够强。
更大的市场是广告。最新的北美市值排名,Google第二,Facebook第六,它们两家的收入来源几乎全是广告。广告领域有一句名言,大家都知道有一半广告费浪费了,但是不知道是哪一半。广告费浪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广告主不知道谁会看你的广告。传统的广告靠内容进行极为粗略的分类:观看高尔夫的人通常收入都比较高,值得打奢侈品、房产和理财广告,所以老虎伍兹常年跻身体育界收入排行榜;儿童频道、肥皂剧频道当然就打一些家居广告……
Google之所以能赚这么多广告费,是因为它把广告的精度大大提高了。它不知道具体是谁会看广告,但根据你的搜索关键词,它可以判断你现在想干什么。你如果搜海南的机票,它知道你很有可能会去海南,就可以卖海南的酒店广告。随着Google推出Gmail,加上后续的统一账号,它除了知道你想干什么,还慢慢的知道了你是谁。
Facebook当然就知道你是谁了。它之所以比Twitter的市值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以及当年从那么多社交网站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从最开始就是实名的。它也许不知道你现在想买什么,但它很容易判断出你的购买能力,家庭状况等等,就能根据你的数据准确推送广告。
这两者在移动端都遇到了一些挑战。Google的挑战主要在于手机屏幕太小,搜索结果都经常放不下,更难有空间放下广告了。而Facebook最初是进军移动端太晚。即便现在,两者也仍然面临着手机端跨App追踪的麻烦,广告转化成订单远没有桌面端容易。国内从桌面向移动端的过渡太过猛烈,所以BAT现在逐渐有缩小为AT的趋势。
小电科技最大的想象力就是广告。正因为不动,所以才有机会看广告。如果你通过微信扫码充电,哪怕不付费,腾讯也知道了你是谁,接下来自然就可以量身定做的推送广告。更关键的是,充电器广告屏配合腾讯的小程序,可以很容易的完成广告到订单的过程,而且能一直追踪。这一条路如果走通,很容易类推到别的使用场景,户外广告尤其是电子广告牌马上就会出现新的一轮运动。
虽然名字都有共享,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投资逻辑完全不一样,仍然以提升闲置资本使用效率去看待共享充电宝的话,很容易误以为这一轮新的融资狂潮纯粹就是烧钱/少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