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
第7层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为应用软件而设的接口,以设置与另一应用软件之间的通信。例如:
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MySQL等
第6层 表示层
主条目: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把数据转换为能与接收者的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格式
第5层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电脑网络中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连接。
第4层 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把传输表头(TH)加至数据以形成数据包。传输表头包含了所使用的协议
等发送信息。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等。
第3层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决定数据的路径选择和转寄,将网络表头(NH)加至数据包,以形成报文。
网络表头包含了网络数据。例如:互联网协议(IP)等。
第2层 数据链接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网络寻址、错误侦测和改错。当表头和表尾被加至数据包时,会形
成信息框(Data Frame)。数据链表头(DLH)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错误侦测及改错的方法。数据链
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数据包末端的字符串。例如以太网、无线局域网(Wi-Fi)和通用分组无线服务
(GPRS)等。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
(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层
第1层 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局部局域网上传送数据帧(Data Frame),它负责管理电脑通信设备和网
络媒体之间的互通。包括了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接口卡等
TCP/IP五层模型:
第五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第四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三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第一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总结:TCP/IP和OSI模型的比较
相同点
两者都是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
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
下层对上层提供服务
不同点
OSI是先有模型;TCP/IP是先有协议,后有模型
OSI是国际标准,适用于各种协议栈;TCP/IP实际标准,只适用于TCP/IP网络
层次数量不同
2、总结描述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三次握手:
(1)客户端主动打开,发送请求连接报文给服务端,SYN=1 seq=10.
(2)服务端收到客户端报文后会发送ack=11 seq=100的报文给客户端
(3)客户端收到报文后再发送ack=101 seq=11的报文给服务端,至此三次握手完成形成连接状态
四次挥手:
(1)客户端主动发送FIN=1 seq=10的关闭报文给服务端,
(2)服务端收到报文后,发送ack=11 seq=100的确认报文给客户端
(3)服务端再次发送请求关闭连接的报文给客户端ack=11 seq=1000
(4)客户端发送seq=11 acd=1001的报文以表示收到服务端请求关闭连接的报文
注:关闭请求也可能是服务端
3、描述TCP和UDP区别
TCP的工作特性
工作在传输层
面向连接协议
全双工协议
半关闭
错误检查
将数据打包成段,排序
确认机制
数据恢复,重传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
拥塞控制,慢启动和拥塞避免算法
总结:TCP协议更加可靠稳定,比如下载数据的时候错一个位那么下载的数据就可能无法使用了
UDP的工作特性
工作在传输层
提供不可靠的网络访问
非面向连接协议
有限的错误检查
传输性能高
无数据恢复特性
总结:UDP协议效率更胜一筹,应用场景比如视频,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