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充符》第四天,主角是哀骀它,庄子假设了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推出此人。
哀骀它,又一个奇怪的名字。庄子取名总是很奇葩。哀骀它,哀是一脸苦相,骀是驽马,精神倦怠,它就是佝偻驼背。一个“相貌非凡”的丑陋的卫国人。
就是这个人,男人见了不想离开他;女人见了,纷纷表示嫁人就要嫁给他,甚至愿意做他的妾,“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这样说的女人有几十个不止。您一定很奇怪,这是什么样的人?
我想起亦舒小说《花解语》中男主杏子斡,坐在轮椅里的他乃商界巨头,男人们当然不想离开他,女人们也愿意附着他;《时间简史》的霍金,歪着脑袋萎缩的样子,可人家却能解开宇宙黑洞的秘密。外貌丑陋有所残缺,但如果有钱,有才,或者有权,同样可以有很大气场。
且看哀骀它,“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他没权没势,不能给人一官半职职,没有权位去帮助受苦受难的人;他又没有钱可以使人生活安乐,肚子吃得饱。“知不出乎四域”,他的智能有多高呢?天地之间的学问,他知道的我们知道,我们知道的他也知道。就是这样一个要钱没钱、要权没权,要学识没学识、要长相又没长相,让人不敢看、不敢想的怪家伙,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万人迷”,有着让天下人(尤其是男人们)无不艳羡的好人缘。男女老幼都跟着他。凭什么?你说奇怪不奇怪!
哀骀它的声望让鲁哀公感到很纳闷儿——可能还有些嫉妒,他想弄明白这个又穷又贱、奇丑无比的家伙,究竟为什么能迷倒天下人。刚一见面,哀骀它的长相确实把鲁哀公吓了一跳。但奇怪的是,二人相处不到一个月,哀公就对哀骀它心生倾慕之情,觉得这丑家伙确非凡夫俗子。又继续相处了不到一年,哀公对哀骀它就完全信任服帖了。哀公任命哀骀它为相,负责主持国务大事。
对于国君如此器重,哀骀它“闷然而后应,泛然而若辞”。大意是说,哀骀它没有"谢主隆恩",神情淡漠得像个闷葫芦,似乎要推辞;而在哀公的多次劝说下,他不得已接受了,以后呢,却又表现得很不在意, 没过多久,他离哀公而去,搞得哀公忧伤烦闷,怅然若失,似乎整个鲁国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和他共享富贵了。
哀骀它到底是何方高人,竟有此等魅力?他又为什么会如此有魅力?
对此,孔子概括了两个词,“才全”和“德不形” 。
什么是“才全”?
孔老师这样解释,生死存亡,落魄发达,贫穷富贵,诋毁称誉,饥渴冷暖等,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一刻也不停歇地在我们面前更替,但是人类没有预知能力,不能窥见其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改变,什么时候是终结。假如一个人随时随地心中没有痛苦烦恼,都是心平气和的,那就是与天地相通而不失怡悦,保持心灵的和谐与愉悦之情,同万物相往来,其身心就像春天一样,自然散发出一种蔼然春和之气。这样就叫做“才全”。
那么什么是“德不形”呢?
孔老师说,所谓“平”,就是水停止流动的最佳状态,宁静达到极致就可以成为标准让人效法。内心丰富充盈而外表不激荡,这就是水平。原来我们常说某个人“有水平”,其本意并不是指某一门技艺很精湛的意思,而是内心如宁静的水一般平定。怪不得有那么多人的名字里有这个“平”字,寄托着长辈很深的用意。我还自作主张把父亲给我名字里的“平”改掉了,真是不懂文化。
心灵和谐就是如水一般平静而没有任何波澜,就是“德不形”,才美不外露,有容德乃大,心静外物无从干扰,学问深时意气平和。
孔老师对他的处世之道做了两点概括,即“才全,德不形”。才全是对外,不探求、不抗拒人生必然遭受的生死存亡、穷达富贵、是非毁誉,始终以平和的心态顺应万事万物;德不形时在内,无论遇到任何情况,心灵都能恪守宁静沉稳之态,并坚持不把内心向外暴露出来。孔子认为,正是由于哀骀它具有内外这两个方面的德性,因此他才能那么讨喜,成为大家伙趋之若鹜的“万人迷”:一句话不说,却能取得众人的信任;一点儿功绩没有,众人却亲敬不已;甚至哀公打算以国家大事相托时,还唯恐他推辞不受。
庖丁解牛是通过他的职业生涯有所领悟,寻找缝隙游刃有余;而哀骀它不再需要挖空心思去贴合大家伙,自己主动找“空子”去钻,而是大家反过来争相贴合他,并提供“空子”给他钻。以至于读者看到,虽然不显山、不露水,自身一无所长,但哀骀它却能在人群里,不论男女贵贱上下,无不“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