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老舍谈写作》——多练基本功。
这篇对于我们初学写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他告诉我们在练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应该做什么,从那些地方开始做起。
老舍提出来两条建议:
第一,先练习写一人一事。
具体是怎么写一人一事呢?就是写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完完整整的事。要自习观察身边的人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时间久了,慢慢的我们就能够熟练的驾驭文字,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有些书法家年老目昏,但写起字来依然很整齐漂亮。这是因为他们天天练习,熟能生巧。
如果不随时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也记不准确、详细,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
这点我就深有体会,自己去年一年时间,去了不少大城市,广州、深圳、武汉、仙桃、苏州、无锡、合肥、厦门、长沙等很多城市,这会儿仔细想想,好像没什么记忆,如果这会儿让我写这些城市的话,我真的写不出来,这就是因为我没有注意观察,没有随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这样走马观花随便看一下,过后脑子就没什么印象了。如果当时我注意观察,随时记录的话,不但锻炼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还令我张很多见识,这就是用心和不用心的差别。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到了什么地方,不去用心观察,不去记录得话,即使走遍天下,那跟没去过一样。
所以要天天记,走到哪里都要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并且描写记录当时刮风下雨的情景,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写作品不仅仗着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
不要看轻这个工作,这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人,有他的思想、感情、面貌、行动……,一件事物,有它的秩序、层次、始末……,能把它逼真地记下来并不容易。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因为做文章必须有头有尾,一开头就要想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
这就是基本功,如果不注意这种基本功练习,一开始就想去写小说,当作家,这就好像刚开始学会开车的人就想去参加赛车比赛一样。
第二,把语言练习通顺。
下功夫把语言写通顺了,也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它和戏曲演员练嗓子、翻跟斗一样。演员不练嗓子,怎么唱戏呢?武生不会翻跟斗,怎么演武戏呢?文学创作也是一样,语言不通顺,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有些人,确实有一肚子生动的人物和故事,他向人谈讲时,谈得很热闹;可一写出来,就不那么动人了,这就是因为在语言方面缺乏训练,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
确实这样,如果自己写的东西连语言都不通顺,让别人读起来感到别扭,这肯定不行。
所以平时我们在练习时,包括写日记、写笔记、写便条都应该一丝不苟,注意语言通顺。
写文章,用一字、造一句,都要仔细推敲。写完一句,要看看全句站得住否,每个字都用得恰当与否,是不是换上哪一个字,意思就更明显,表达会更好,应知一个字要起一个字的作用,就像下棋使棋子那样。一句,一段写完之后,要看看前后呼应吗,联贯吗?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必须前后呼应,互相关联。慢慢地,你就学会更多的技巧,能够若断若续,有波澜,有起伏,读起来通畅而又有曲折。的语言必须很精炼,一句要表达好几句的意思。
文章写完之后,可以念给别人听听。念一念,哪些不恰当的字句,不顺口的地方,就都显露出来了,才可以一一修改。文章叫人念着舒服顺口,要花很多心思和功夫。从哪儿开头,在哪儿收束,我要想多少遍。有时,开了许多头都觉得不合适,费了不少稿纸。
对照我自己,以前在写东西时,写完就完事了,也没有仔细去思考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时否通顺,导致自己写的东西不够理想。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要认真推敲每个字、词、句子和段落。让人读起来觉得语句通顺,朗朗上口。
我建议大家平时多多练习基本功,哪怕再忙,每天也要挤出点时间写几百个字。要知道,练基本功的功夫,应该比创作的功夫多许多许多倍!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