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5
儒学独尊的地位在晋朝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三国曹操与诸葛亮、东晋王导)和《无君论》(东晋鲍敬言)、《神灭论》(南朝梁范缜),提倡“人死则神灭”(北魏邢邵与北齐樊逊)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
从当时开始,儒学已经不是霸主之位,出現了其它與之處於相同地位的學說,也產生了一些特別的觀點,無君論的思想類似於烏托邦,然而,我們都知道沒有神的救贖,是不可能產生類似烏托邦及無君論這種沒有痛苦的環境的,況且無君論將一切邪惡推向了君王,認為沒有君王便沒有痛苦,事實是,痛苦由撒旦帶來,唯有仰望耶穌基督的救恩,才能得到永生。
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玄学在南朝十分兴盛,宋文帝时设至玄学馆,玄学与史、文、儒并列四学,清谈益盛。到梁武帝时鼓励提倡经学,但此时经学已经受清谈影响,只注重于辩论之说。隋朝统一后清谈渐渐衰退,直到唐朝中期才终止。由于佛教过度膨胀与糜烂,出现了不少反对过度崇佛的思想家,如南朝梁范缜、北魏邢邵与北齐樊逊,这些人的思想衍生出无神论。
佛教的發展過於迅速,於是出現了反佛的思想家,最終演變出無神論,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人是抵擋神的,無論是真神還是假神,但是,我們是無法用我們有限且被罪玷污的理性(思想)去發現神的存在(除非神自己向我們顯明),然而,我們卻還是不信仍舊抵擋。
范缜是南朝齐梁之间人士,489年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宴席上发表了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灵魂并不存在。他的观点主要是唯物论的“变化的形一元论”,认为身体与精神都是物质,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物质的动态变化。神灭论处理了“体”、“用”、“变化”、“关系”诸主题,完整概括了“唯物本体论”所应处理之主要范畴。范缜著有《神灭论》与答复反对派曹思文的《答曹舍人》。他的论点引起朝野反弹,曹思文作《难神灭论》,萧琛引“杜伯关弓”、“伯有被介”故事驳之。笃信佛教的梁武帝也展开论战,作《敕答臣下神灭论》,命令他放弃观点。梁武帝组织僧俗六十多人发表文章对范缜进行围攻,引发思想界一场关于“神”(灵魂)灭不灭之理论大战。然而变化的形一元论的涵义与变化广大,几可做无穷尽的推论引申,范缜辩才无碍,众人难以反驳他,最后判范缜为“异端”而流放他。
關於靈魂,神早已啟示我們,祂透過聖經,告訴我們,靈魂是不滅的,肉體死後,會在審判時復活,一起接受最終的審判,名字不在生命冊上的,丟進火湖,一起滅亡。
北朝的邢邵与樊逊等思想家主张无神论。邢邵是北魏后期东魏初期人士,当时佛教受到鲜卑皇室提倡而兴盛。他反对“神不灭论”,主张人死则灵魂就会消失,否定人死为鬼的理论,认为“欲使土化为人,木生眼鼻,造化神明,不应如此。”他还主张类化论,只有同类事物,才可以转化;不同类事物不能转化。类化说显现出物种产生的多元性与差异性。邢邵思想以及他和杜弼争论轮回等问题等都纪录在《北史·卷五十五·杜弼传》与《北齐书·杜弼传》中。樊逊北齐人,554年北齐文宣帝欲封禅泰山,樊逊向齐帝劝谏道教、神仙皆为虚妄。
神滅論是錯誤的,靈魂是存在的,掃羅想招撒母耳的時候不是招出了一個靈魂嗎,並且聖經是真實無誤的,聖經中的啟示錄也有提到過靈魂,且肯定了靈魂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