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认知。
一个人如何理解生活中所处的世界,把这种理解构建一个自洽的体系,就是所谓世界观。
古人生活的圈子很小,所谓世界就是以活动范围为中心的实体,加上对范围之外的幻想描述,这就是古人的整个世界。随着时代发展,有了地心说,整个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包含了外围的星空,这就是整个世界。再后来有了日心说,所提高的部分只是把世界的中心从地球换成了太阳。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让人们能够看见更遥远的星空,于是默认整个宇宙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然而宇宙的边界和中心尚未能够明确,宇宙的起点和终点也不能观测,奇怪的是,我们就是认为整个宇宙处于我们的世界之中。
显微镜让我们看见了更细小的生命,我们也默认这些小东西处于我们的世界之中。
现代人的世界观就变成了,从大到小所能够观测到的整个部分,加上基于此的幻想所描述的部分。
所以其实所谓世界观,一直都没有变,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已观测到的范围,一是基于已观测的现象所做的幻想。
据此,是不是可以认为,人们生活的一直是两个世界,一个是可观测可描述的表象世界,一个是想象出来的世界。
表象世界跟随科技发展,扩展出的可测范围不停扩大,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也在扩大。这一点对于具体的某个人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其实很狭窄的,这个活动范围受限于个体生物钟,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去除睡眠时间以后,剩余的时间为活动时间,凭借交通工具的变换,活动范围总是以交通工具为中心的一小块地方。
远古先民的狩猎范围跟现代人工作生活范围并不会差距很大,可测世界的扩大,交通工具的升级,只是提供了更多的狩猎区域,活动范围并不会同比增加。对于可测的表象世界来说,人们真正增加的是在想象世界的活动范围。
古人的想象世界依据各地神话故事可见,只是古人生活的放大,人放大成为神,猎物放大成为怪物,对自然的畏惧放大成为对自然的掌控。现代人的想象世界就大的多了,除了一样的神和怪物,我们还有了新的可能,化想象为现实。
把一个人的性格通过AI记录,放上照片,通过网络与别人交流,这样的一个虚拟人到底是真是假呢?把这个AI保存起来,过上三千年,那是不是实现了直接与先贤对话?
一般理解的世界观,就是基于可测的表象世界来生活。认为世界那么大,那就去看看,认为世界无所谓,那就吃饭工作睡觉。二般理解的世界观,居于表象世界之外,想象的世界在现代也指引着人们的生活。在虚拟中实现自我,或许也可能成为古老的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