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说,抛开不愉快的往事,过好今后的每一天。
咋一听,觉得挺有道理的,我不需要不愉快,我要过好每一天,说起来容易,比如我只需要温暖的春天,我不需要炎热的夏天,不需要刺骨冷的冬天,这可能吗?当我们无法达到我们的期望,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时候,我们心里难免会失衡,会难受,此时通常有4种选择:1.责怪自己,2指责别人,3.体会自己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选择也关系到个人成长,有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
如果选择1,责怪自己,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别人不高兴我们就感觉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这就是个人成长的第一阶段:情感奴隶。
显然这会伤害的彼此的关系的,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每次看到伴侣出于痛苦之中,我就极为沮丧,感到窒息,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囚犯,处在自我憎恨的痛苦之中,很多人认为在爱情或者家庭里,就是牺牲自己来满足爱人或家人的需求,这也是沉重的开始,因为丧失了独立性,如果爱人或者家人过得糟糕,我就会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因为意识不到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我可能就会反过来指责爱人:你太依赖我了,我能力有限分手吧,这样关系很可能陷入僵局,甚至难以继续。所以好多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分手了,离婚了,因为这太累了,太卑微了,自己得不到认可,非常痛苦,选择离开了。
如果想破冰,那么选择2,指责他人,就进入了个人成长的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吧?!我不需要,你别跟我提,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又心存疑虑,因此态度就显得很生硬。
在这个阶段如果想破冰,需要拿回自己责任,选择3,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选择4,用心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学着尊重他人的需要—我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从第3.4选项来回的思考,反求诸己,这时只是时间问题,就进入了个人成长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生活的主人,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者惭愧,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安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很多人就活在人生第一和第二阶段,选择责怪自己或指责他人之间循环,有些老人七八十岁了,还是这样,有些可能一辈子在这两个阶段,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而一旦进入生活的主人,就会绽放生命之花,看见多样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