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猴年春晚要不要请六小龄童的事情一度闹得纷纷扬扬,攻占了各种社交媒体。
人民群众纷纷表示,猴年春晚就是要看猴,哪怕是摆张桌子看大圣嗑瓜子也心满意足。但也有文章指出,尽管六小龄童演的猴很好,但未必像原著里的孙悟空。
那么究竟《西游记》原著里,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与六小龄童所塑造的形象又有什么不同?本文将立足于原著,稍稍分析一二。
一、孙悟空不是什么样
因为86版电视剧《西游记》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太过根深蒂固,以至于当我们提起孙悟空时,第一印象都是那个穿着僧袍围着虎皮裙的忠义美猴王。他恭敬唐僧,捉弄八戒,有手段本领,偶尔也会偷奸耍滑。
因此,在讨论原著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之前,必须先要明确,孙悟空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或者说,这个形象与电视剧中的孙悟空有什么不同?
应该说,《西游记》全书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并非一以贯之,而存在较大的变化。在花果山时期和取经路初期,对孙悟空顽劣本性的体现较多,但在取经路的中后期,孙悟空的形象则愈发高大和正派。在此背景下,电视剧西游记与原著的差别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样貌
首先是长相。
原著中对孙悟空长相的描写是:“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真正是又丑又凶。
所以你能理解,孙悟空无论走到哪里,逢人就被说丑究竟为何。按照六小龄童塑造的形象,虽不至于说是潇洒,但也还算是个五官端正的猴子,断不至于把沿路老小给吓成那个样子。
(二)秉性
其次是秉性。
事实上,花果山时期和取经初期的孙悟空要比电视剧塑造的要凶恶很多,杀人吃肉只是家常便饭,欲打杀唐僧也不是一次两次,天庭将其定性为“妖”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
在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一节,唐僧不相信女子为白骨精所变,孙悟空教导唐僧说
“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
第十四回,被唐僧哄骗带上紧箍咒,疼痛难忍,一怒之下想杀掉唐僧。
“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
(三)本领
然后是本领。
与《西游记》有关的所有讨论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所向披靡,天宫地府如入无人之境,但到了取经路上动不动就要搬救兵,找观音。千奇百怪的答案一直衍伸到所谓妖精有后台之类的阴谋论上。
但实情是,孙悟空并不像86版电视剧所刻画的那样能打。所谓的大闹天宫,仅仅是醉酒、偷桃、偷丹而已,并未与天庭发生真正有规模的正面交战,将玉帝打得钻到桌子下面之类的场景更是不可能发生。
事实上,在与二郎神交手的过程中,孙悟空一直都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在唯一的一次天庭战斗中,灵霄殿外负责值班的王灵官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和孙悟空战个平手。因此,在取经路上遇到摆不平的困难也可以理解。
二、孙悟空是什么样?
在说清楚孙悟空不是什么样后,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分析孙悟空到底是什么样。随着取经路线的深入,原著对孙悟空形象的描写愈发丰满,且以正面描写居多。其中,孙悟空的道行、智慧、以及重情义,都有比较集中的体现。
(一)有道行的行者
电视剧中,孙悟空一直以古灵精怪的形象出现,经常脑洞大开,想出一些鬼点子,比如骗猪八戒去探路,用白龙马的尿给皇帝治病等等。但原著中,孙悟空还要较此高出一个段位。其不仅多次在取经路上与唐僧解经讲法,开导唐僧,还在沿途路过各个国家时给国王提供治国理政的意见。用现在的话说,可以算是高级智库。
以下举四个例子说明:
第三十六回,师徒四人观月讲月,悟空向唐僧解说月家之意。唐僧
“一时解悟,明澈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
第八十回,唐僧看山高路远,又开始伤感。孙悟空随即教育道:
“师父,你常以思想为念,全不似个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忧。古人云‘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第七十九回,比丘国除了妖要离开,国王苦留求教,孙悟空道:
“陛下,从此色欲少贪,阴功多积,凡百事将长补短,自足以祛病延年,就是教也。”
第八十五回,灭法国国王请求改号,孙悟空道:
“陛下,‘法国’之名甚好,但只‘灭’字不通。自经我过,可改号‘钦法国’,管教你海晏河清千代胜,风调雨顺万方安。”
(二)有智慧的团队领导者
从整部《西游记》的描写来看,在十万八千里取经路上,唐僧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领导者,遇事即哭,显得着实“脓包”。孙悟空实际上承担了团结队伍、制定计划等一系列工作,聪明机变一览无余。
举一个例子说明:
第四十回,唐僧不听孙悟空劝,受八戒怂恿,轻信红孩儿,结果被抓走。孙悟空无奈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应声附和,把沙僧吓得够呛,赶紧告饶。
悟空才又接着说,我每次认出妖怪来,师傅都不相信,所以我才心灰意懒,你们这态度搞得我也是进退两难。
八戒无奈,只能承认“我才自失口乱说了几句,其实也不该散。”随后悟空才回嗔作喜道:“兄弟们,还要来结同心,收拾了行李、马匹,上山寻找怪物,搭救师父去。”
八戒说了千万次散伙,结果不是挨骂就是挨打。孙悟空一句散伙,不仅使得以后唐僧再怀疑他时大家都要站在他一边,也让猪八戒以后不敢再乱进谗言、胡说散伙。智商区别由此体现。
(三)有情义的徒弟
小说中,虽然孙悟空并不秉承所谓的尊师重道传统,反而对唐僧极尽调侃和嘲讽,但是始终记挂唐僧救他脱身的恩德。这在每次被唐僧驱离的时候都有表现。
以下是两个例子:
第二十七回,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撵他走。他说:“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扣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做骂名。”
“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第三十一回,黄袍怪拿了唐僧,猪八戒去请孙悟空来救。黄袍怪说,你已经被你师父驱逐了,还有什么嘴脸来见我要人。悟空答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愁’?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三、最后
可见,原著中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极为复杂,86版电视剧呈现了一部分,放大了一部分,却也削减和改变了一部分,最终形成了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形象。
翻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对原著进行取舍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彻底按照原著的描写进行人物塑造的话,观众的接受度未必会更高。
在这个意义上,指出86版电视剧存在的问题无可厚非,但抨击86版电视剧画风幼稚、情节简单,像是儿童剧之类,倒也全无必要。
受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86版电视剧《西游记》能够有此成就,做到雅俗共享,也就够了。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视野变宽了,但对于陪伴儿时的经典应该依然保持一份感激和宽容,而不是嘲弄。
至于《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等作品对于孙悟空的演绎,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绎得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各人理解不同,没必要争个你高我低。事实上,到了今天,《西游记》原著本身也成了再创作的素材,出现一些新的解读未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