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难,能见真情吗?

上周读到一本书《生命摆渡人》(汪勇/沈嘉柯),本书记述了武汉抗疫期间,快递小哥汪勇提供志愿服务的事迹。从一个人到建立志愿者群,再到与企业联动。从帮助医护人员解决出行问题到吃饭问题,再到协助其生活琐碎。这期间,他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援,也发生了一件件令人动容的故事。

书中的汪勇后因贡献突出在工作上被破格提拔连升三级,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国家邮政局”最美快递员“特别奖。《人民日报》誉其为”生命摆渡人”。

共享书中的两个小故事。

其一:为了给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餐食,汪勇去批发市场寻找愿意提供帮助的业主,他开始了刷脸模式:我是干什么的,我要为这些医护人员供餐,我希望你能收她们更便宜的钱,因为我没有钱了。汪勇是计划收费的。

汪勇说:“你能不能便宜点给我?” 。鱼行的老板,正好有一塘鱼4000斤,鱼老板说:兄弟,直接拖走,一分钱不要。汪勇说:别,老板,我只要1000斤,剩下的如果我还要,成本价。其他的菜贩也是一样,批发价一块六,成本价不可能低于一块,他们说:兄弟,你是干这件事的,你要的话,要不一块给你。结果是汪勇要多少斤,他们就给多少斤,很多人都很愿意提供帮助。

其二:餐饮这边的对接结束后,汪勇开始考虑收取医护人员十块钱一份的餐费。为了做到让医护人员不多给钱,汪勇最初想到的唯一方法是群收款,群收款你只能付十块钱。这里发生一个被医护人员套路的事情。发群收款,因为群里有300多人,而群收款只能100多人,就要分几个群收款。

有一个医护人员说:“勇哥,这个群里怎么没有我?她说:我给你发个红包呗。一点开,两百。

“小妹,这样吧,我退你一百八,饭费我收你二十,别闹!”

对方不收。“感谢勇哥”,无言四字。

这次超出人类认知的无情疫情,让人们改变许多,人们更加重视健康、重视跟家人的陪伴。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段子说,现在周末的三缺一不像以前好找人。同时也让我们体验到伟大的无私奉献,验证了一句古话:患难见真情。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周末的三缺一可能会应者云集,人们大概率会一如既往的挥霍自己的健康、无视家人的付出、不断追求自己无尽的欲望。

那么,如果不患难,能见真情吗?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说,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质。

带着问题回家,翻开当日的《羊城晚报》,两则登刊在今日广州的小故事进入眼帘。

其一:一名六旬老人在马路边坐了许久,突然起身,从路边扑倒在一辆正常行驶的货车右侧底部,结果车轮碾过,当场死亡。事发后,老人的家属诉至法院,要求货车司机、车辆车主物流公司、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最终法院指出,该事故是老人故意行为造成,应对其自身危险行为导致的损害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判决驳回老人家属要求赔偿的诉讼请求。判后,当事人均服判息讼,未上诉,现已生效。

其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伯,因三元管理费,与物业管理员发生口角,继而互殴,将对方的耳朵咬至重伤二级,不仅赔偿25万元,法院判决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三元为路灯费,老伯认为其门口的路灯是坏的,收取路灯费不合理,便与管理员争论。

都是发生在广州白云区的真实故事。如果故事发生在疫情流行的武汉,六旬老人应该没机会在马路边坐许久;七旬老伯可能也没有交管理费的机会。或者说在广州的疫情期间,两位老伯也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

中国社会如近日人民日报所报道,日常饮食消费早已不是多数中国人消费中的“大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也在持续下降,开始离开相对富裕阶层,进入富足阶层。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好,然而,人生最大的财富,却是精神上的富足。

或许可以说,只有精神上到达富足,才是实现不患难见真情的前提。

目前阶段,先设定为努力的目标,也未免不可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