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跋张绪凤老师《名师语文教学研究》
丁卫军
第一次听到关于绪凤老师的故事,似乎很早了。陕西秦风语文名师团队的大姐姜凌鸽老师常常会说起绪凤。在我的心里,也会随着姜姐的讲述,为那个叫绪凤的语文老师而担忧,而欢欣,而感动。
2016年9月29日我应邀参加安康市初中语文名师同课异构安康行活动,与秦风语文团队的王芳、姜艳、郑宝琴一起同课异构《桥之美》。那是一次难忘的安康之行,旬阳之约,平利之旅。
故事中的绪凤老师出现活动中,我们一见如故。大病初愈的绪凤,精神很好,兴致很高,活动结束后的一整个下午,一直到深夜,她们夫妇俩都忙碌着招呼我们一大帮子语文同好。那一次我见到了安康语文前辈、豪气的浦耀才先生,睿智的向长峰校长。我能感受到绪凤带着重新回归语文大家庭的激动与兴奋。第二天中午,旬阳城关一中的副校长祝世瑞为我们一行设宴饯别。分别时刻,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绪凤,我和绪凤说:我们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生命多么美好,生命多么顽强!如此优雅,如此热爱语文的女子,老天一定会眷顾于她,给她的明天凤凰涅槃重新绽放光华!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天绪凤老师居然发来了《简约而不简单——以丁卫军〈桥之美〉教学为例》一文,她对我的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点,而是进入教学论、方法论的层面解剖。这似乎只是一个开端了!绪凤几乎是“盯”上了我的每一节新课,我执教的《雪》《天净沙•秋思》,都进入了她的视野,她几乎是狂热的,不能亲自到场,就要来录音或课堂实录。2016年12月的最后一天,我和绪凤再次在陕西汉中城固相见,她再一次坐进了我的课堂。我执教了《桃花源记》。她带着录音,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整理课堂实录,写出了《读中有深意,文言兼得之》。这些研究文章在《教育研究与评论》《语文知识》《语文教学通讯》等专业期刊发表。我的课因为绪凤的文字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
2017年6月10日,由安康市教研室主办,市初级中学承办的“安康市语文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暨陕西省第三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八坊联动”。我应绪凤夫妇的邀请参加活动,我第一次走进了绪凤的课堂,聆听她执教的《喂,出来——》。8月,绪凤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古诗词教学专题研讨暨说课大赛。绪凤再次惊艳全场,夺得特等奖第一名。作为评委,我再次见证了课堂里的绪凤飞扬的神采,以及融入语文融入课堂的激情与活力。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叮嘱绪凤最多的是悠着点,不要太急不要太赶。绪凤也是一次次告诉我她的好消息。是什么让她阅读、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走进了课堂,带起了学生,正常上课……我想除了对语文的热爱没有其他的理由。见到今天的绪凤,见到这本书,你怎么会想到她曾经是一个病人?生命也许就是这样的神奇,她给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以美的回报。绪凤以更加淡定、从容的姿态理解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
从进入绪凤课堂的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绪凤看课”,绪凤的视角,绪凤的剖析,绪凤的表达,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的课大处见格局,小处见智慧,微观处更见其功力。她的课有大男子的气魄,又有小女人的温婉。她的课和她的课堂研究,都是有学理的支撑的,是专业的。这自然与她深厚的理论积淀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她对实践的细心观察与深入思考。不然,她怎么有这样敏锐的“课感”呢?进入绪凤研究视野的余映潮、黄厚江,是我的老师,给予我无私的帮助,王君、肖培东、熊芳芳都是我的好友,一直学习的榜样。读完绪凤的文章,我惊讶于绪凤用怎样的学力把他们一一研究透彻,是怎样的心力把他们的教学主张和课堂一一阐述得如此鞭辟入里。我也曾讨论过黄厚江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我也研读过王君、熊芳芳老师的经典课例,在绪凤面前真是深感愧怍。
绪凤在写作我的课例研究文章的过程中,和我有过多次的深入对话,关于文本处理,关于课堂流程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关于学情的把握,等等。每一个公开课,都是一次冒险,都是一次挑战。课上完了,无论是执教者自己的反思,还是观察者的追问,自然是可以让执教者“复盘”教学,审视自己的课堂,获得更多的启示。作为观察者的绪凤和我的每一次的对话,都保持了一种极为冷静的姿态。冷静让她表现出了一个专业研究者的严谨和智慧,冷静也让她把每一个研究对象放在了“平视”的角度。正因为如此,每一次对话都让我走进了我的课堂更深处,让我更真切地看清了我的课堂,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绪凤的这种专业的冷静,让我们几乎读不到她对名师课堂的溢美,没有在课堂表面滑行的夸饰。这在当下的语文研究世界里是一股清新之风,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热爱,让绪凤在语文的世界里重生;因为专业,让绪凤在语文研究的天地里攀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前路漫漫,慢慢走,一切都会越来越好!这是我在绪凤新书出版之际的祝福,也是和绪凤一起共勉吧!
2018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