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当我们谈到能力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谈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能力”这个词,然后其实大家会发现每个人谈的“能力”都是不太一样的,甚至内在的意义存在巨大的差别。
有一个叫加德纳的心理学家,他提出过一个叫多元智力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智力其实是非常多元的,包括一些元认知的能力比如: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啊等等,也就是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智力。
除了智力的部分,还包括就是,比如说有些人有艺术感受性很强、音乐节奏感很强,有的人口才特别好、文笔特别好,有的人在体育方面、身体的协调性和爆发力方面天赋异禀。你说这个不是能力吗?这个也是能力啊!
甚至也听到有人说:长得好看是种能力么?
个人认为天生的颜值并不算一种能力,但“让别人觉得你好看”绝对算是一种能力!现在其实越来越多的技术,比如说化妆的技术、穿着搭配的技术、P图的技术,甚至是整容的技术,这个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让自己变漂亮的,让自己获得“美貌”的这项看似“政治不正确”的重要资源。
不单单是“颜值”,“身材”更是如此,你可以通过健身还有各类的塑形课程去获得。
再加上还有一些意志品质的能力,比如说有的人就能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坚持背单词、坚持吃草等等…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发现能力其实是非常多元的,所以我们如果不确定我们谈的是什么能力,这个话题是没办法进行开始的。
- 02 -
高考分数=“受虐”的能力
那我们接下来我们就谈论两种能力最容易被提到的能力,也就是潜意识层面大家普遍最在意的能力。
第一种能力呢,就是混迹学历教育体系的能力---就是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考研究生;甚至不仅仅包含国内,还包括申请国外知名大学诸如哈佛、牛津、常春藤等等学校的能力。全世界的学历教育体系都一样,其本质都是一种以“筛选”为前提的精英教育!凡是能够进入这个体系的,都是被认为有潜力当成未来社会的精英来培养的。
那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的人才算是有“成为精英”的潜质的呢?第一个能力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包括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啊等等。如果你传统意义上你的智力是不高的,你是很难在这个考核体系中走到一个顶尖的位置。
但是中国的高考体系其实主要考核的还有另外一项能力——“受虐”的能力——你能够把一件自己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的事做的有多好的能力。所以在中国呢,如果你只是想考一个二三流的大学,主要考核的是你“受虐”的部分,还不是“智力”的部分,也就是说你的智力稍微低一点是没有关系的,勤能补拙,但如果你连勤都做不到,精英教育集团是不会对你敞开大门的。
如果你有机会接触各个社会阶层的话,你会发现学历的不同真的会造成圈子和性格的不同,你会发现本科以上的阶层跟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阶层,在自控的能力方面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
根据我们上海的政策中专学生也是可以参加三校生高考继续攻读大专和本科的。然后你会发现即使是在同一所中专院校,选择毕业后直接踏上社会工作的人跟继续选择参加三校生高考的人,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区别也是很巨大的。
会选择参加三校生高考的人本身的自控力,在中专生的群体里面就是属于比较强大。而自控力在中专生里面不是很强的人,他们一般不会选择继续读书,他们就选择直接出去上班了,这个分流是非常明显的。
这个就是我讲的第一种我们经常提到的能力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高考体系里面大学体系里面考核的一种能力——自控/受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