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至死,公司赔36万!法院判决背后的警示

  一名机械保养工人在公司宿舍凌晨突发脑出血死亡,未被认定为工伤,家属却获赔36万元!这起案件为何引发热议?法院的判决又传递了哪些信号?

    2021年,李某入职某公司,负责24小时运转的机器维护。公司规定员工每天工作12小时,白班夜班轮换,每周无固定休息日,请假则扣工资。2022年9月,李某结束白班后回宿舍休息,凌晨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事后人社局认定李某“非工伤”。

  法院“另辟蹊径”伸张正义,尽管李某死亡不在工作时间,但法院发现两大关键问题:一是超时加班:李某每日工作11小时,连续一个月无休,工作时间远超法定“每天8小时、每周至少休1天”的规定。长期疲劳和睡眠不足,显著增加高血压等疾病风险。二是健康管理缺失:公司未安排入职体检,未排查员工健康隐患,宿舍封闭管理期间也未尽到突发情况救助责任。

    法院指出,企业不能以“员工自愿加班”推卸责任。即便猝死与工作无直接因果关系,但违法用工制度加剧了健康风险,公司需承担40%的过错责任。涉事公司连基本体检和劳动合同都未落实,最后法院依据《劳动法》明确规定的工时制度判决涉事公司向李某赔偿 36 万元。

  这起案件折射出一些行业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漏洞。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但不能让“过劳”成悲剧。企业要主动担责,严格守法,杜绝超时加班,定期安排体检,关注员工健康;行业监管单位依法护航,劳动监察等部门需加强执法,严惩违法用工;员工也要有维权意识,敢于对不合理工作安排说“不”,及时维权。

  人命关天,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应守住“健康底线”。唯有尊重法律、敬畏生命,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