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休政策看教育发展趋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今世界,在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是人才实力的大比拼,人才竞争的核心在于教育的全方位竞争。必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才能培养出智慧型、创新型人才。今年,双休政策的全面推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其实双休政策推行下也隐藏着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家层面看,当今社会更需要创新型、科技型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自由的教育土壤,通过“挤时间”、“内卷”、“死记硬背”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无法满足国家人才需求,不利于建设教育强国。双休政策的推行,表明国家开始更加重视“自由时间”,为创新、个性塑造提供条件,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教育转型,这一调整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年》提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战略相呼应。
从学校层面,面对双休政策,学校更应该积极谋求变革,转变教学理念,因循守旧、通过“挤时间”培养学生的道路已行不通,只有通过创新课堂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建立各种兴趣小组,才能推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全方位发展人才。
从个人层面,“双休政策”下首先淘汰的是一批不够自律的学生,虽然休息时间宽裕了,但要转变学习观念,不是“死记硬背”、不是“题海战术”,是学习技巧的提升,是视野的开拓,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自律能力,管的住自己才能更好的成就自己。
整体来看,双休政策的推行其实是暗示了国家真正的需求,学校、家长、学生及时转变陈旧观念,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才能得人,才能让学子更好的融入社会,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