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集中火力,用了短短三天时间就把此书读完。可是,本是带着一种好奇心买来的这本书,但读过之后却没有读懂“皮囊”所蕴含的意思。
怎么办呢?还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吧!暂却摆一摆,待基本弄懂后再写读后感。后来,经过向老公请教,与他一道讨论,查阅有关“皮囊”的资料,还是觉得心里没底。于是我再次拾起书本,找了几篇与“皮囊”紧密相关的文章再次阅读,细细品味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下,仿佛有了新的突破,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原来,“皮囊”就是仅仅指我们人类肉体的东西。
这本书一开篇写到“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没错,书中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命名为“皮囊”,讲述的主角就是作者母亲的外婆,关于皮囊的那句话就是她说的。文中讲述的这个老人很不一般,其中就写到老人生命中经历的几件很特殊的事。一件是,作者母亲的母亲,也就是老人的女儿由于身体的原因在很年青的时候就去世了。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老人经历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般的人在面对这种事时该有多悲伤难过呀!可是,老人在自己女儿去世时却一滴眼泪都不掉,并且在处理后事时还帮忙料理一些大的事务。另一件是,老人的家与作者的老家相隔一段距离,可是老人家活到八十多岁时,每次去作者家都是自己走着路去,每当返回时,作者的家人都说送她回去,可是老人怎么也不肯,还说:“要么她自己走着回去,要么就让作者陪着她走回去。”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作者在未上大学之前都是陪着她走回去。还有一件就是,老人九十多岁时不小心摔伤了腿,可由于她一贯坚强,不伺候皮囊的性格,当她勉强能挪动时,她便自己下地一瘸一拐的走路了。我想,老人的一生对她所说的那句话“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给予了最好的诠释,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勇敢、坚强、乐观,才能滋养好自己的皮囊。而不是被所面临的困难压倒,剩下空空的一具臭皮囊。
另外,我还多遍读了书中的另一篇文章,是关于人的一生需要回答问题的。因为,当我第一遍读过这本书时,我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它仿佛告诉我人应该怎么活着更有意义。作者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不懈的努力,来到了北京,奋斗多年后,准备返回老家的前一天晚上,忽然想到要去拜访一位老前辈。这一拜访,让作者好像明白了以前没有想清楚的一些人生问题。就在作者还在为自己迷茫的人生找借口时,老前辈告诉作者:一些人生的问题必须自己想清楚,必须自己来回答。比如,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然而,作者听后却觉得自己这些问题都没有真正的为自己解答过。以前一直觅觅中在苦苦的追寻,在迈命的奋斗,为的只是一件事,为父亲治病,以及后来撑起那个自父亲病逝后半瘫的家。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人生真正该回答的那些问题,过去的日子里只是在以一种责任或理想去掩盖某些真相,欺骗着自己。由于作者是一个聪明懂事,从小做事脚踏实地的人,所以听了老前辈的话,很快悟到了关于一些人生问题的真谛。
他知道自己此时内心真正追寻的东西是什么。他选择的是陪伴,更多的时间陪在亲人身边,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们相处。于是,他选择了离开儿时,乃至大学毕业后苦苦奔赴的地方——北京,下步的人生之路是回家乡重新找工作。
这就是作者为自己塑造的人生路!虽然刻画的是一个勇敢、坚强,有能力和有人性的形象。是一个从小就能看懂世事,特别努力,理想与现实结合得很紧密的一个人,小小年纪就懂得控制与现实相差太大的欲望,与同伴在一起时,同伴在做一些奢迷的事,一些与现实不大相符的事,他能想到自己如果跟他们混在一起,也会被带入其中;大学期间,文中所写到的同学“文展”,正在只会喊口号,追求所谓的理想时,他却在兼顾学习的前提下做起了兼职,真正的为自己的理想作铺垫;在父亲患病后,主动与母亲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由此激发了年青人的斗志。
不知为什么,当我读了这本书时,我总有一种心里沉沉的感觉。因为,我不是很认可作者的一些人生活法。我觉得其它都很好,只是文中写到的两个细节,我觉得不是很赞同。
比如,在大学期间,由于作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所以便有学校里的女生倒追他。据文中所描述,这位女生也很优秀,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还是豪门出生,又特别善解人意。更关键的是,其实作者后来也喜欢这位女生,默认了他们的恋爱关系。可是在即将毕业前,女生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作者与家人和亲戚见面,在家人和亲戚的见面考证下,觉得作者这人也不错,便认可了女生这个未来的夫君。可是,就在女生告诉她自认为是一个好消息时(说如果他愿意,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当地的省建设厅工作),然而,作者那时的梦想是到大城市多赚点钱为父亲治病,所以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奔赴大城市北京。这一选择,便意味着分手,意味着俩人恋爱关系的结束。就这样,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无情的结束了。
另外一件是,作者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打拼,也可说基本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可是,他最后选择的是返回家乡重新创业。我觉得他这样的选择未必明智,其实他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北京,因为他选择返回家乡的理由是给家人多一些陪伴,而不是不喜欢北京这个地方,或是个人能力无法维持生计。作者选择返回家乡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好几个年头了,他可以选择把母亲接到同一个城市生活。这样,既不耽误他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实现了他对亲情陪伴的想法。
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残缺的,关键是你知道自己内心在追寻什么,懂得如何选择的问题。不过,我所说到的这两个不赞同的问题,是属于人生中面临的比较大的选择。能做到“抓大放小”,做到能兼顾,我觉得这才是好的人生。
……——……——……——……——
(阅读后,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