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桨学今2016年读的第一本书。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正如在这本书开篇所言,在尼葛洛庞帝这本十几年前的“小册子”中,我们看到了他眼中数字化生活的未来。虽然有一些还尚未实现,但是他所预测的数字科技对生活、工作和教育的影响,却无时无刻不发生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我们习惯了互联网介入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了便利的数字化信息传输,沉醉于数字技术制造的超现实影像中,这一切的到来几乎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所有人。
一.十几年前对于现在极精准的预言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尼葛洛庞帝对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发展前景极其精准的预测。很多当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在现在却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现实。仅以书中几个表述为例:
书中预测1:“由于数字化的缘故,全新的节目内容会大量出现,新的竞争者和新的经济模式也会浮出海面,并且有可能催生出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家庭工业。”而且对传统媒介的冲击则会从录像带开始:“第一批被比特取代的娱乐原子将是录像带出租点中的录像带。”[1]
现实:
现在国外有Youtube为许多人提供在毫无利益驱动贡献新内容的平台,国内也有大量音乐、视频网站迸发出来。盈利模式成迷的Bilibili,改变广播传统发展套路的蜻蜓FM都是典型代表。至于曾经在人们休闲消费种占重要比重的录像带,早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书中预测2:“你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录下你想要的内容。”[2]
现实:
在这本书出版两年后,1997年,迈克·拉姆齐和几个好友共同开发了这个名叫“TiVo”的数字录像机。TiVo的使用者不管有多忙,都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录下喜爱的节目,在方便的时候观看。”由于TiVo具备了自动暂停和跳过功能,使用者可以轻松地跳过电视台插播的广告。
书中预测3:“现在,假设最后一步不是在印刷厂中进行,而是把比特以其本来形式直接传送给你。你可能为了方便,选择在家中把它打印出来(最好用再生纸,这样我们就都不必消耗那么多空白的新闻纸了)。你也可能宁愿把它下载到膝上型或掌上型电脑,或有朝一日,把它下载到你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操作的、只有1英寸厚、全色彩、分辨率极高,而且防水的显示器上(它也许看起来恰似一张纸,并且有纸的味道,如果这样使你感到带劲的话)。”[3]
现实:
众所周知,以数字化最明显的纽约时报为例,它的电子版的收入早已经超过纸质版,而PC magazine的纸质版停止发型也在宣布,传统的纸媒将走向末路。亚马逊的Kindle已经成为诸多读者的选择,便携、大容量的优势让它能够适应和满足读者在任意时间、地点对获取信息的需求。
书中预测4:“媒体公司除了于别的,还扮演星探的角色,而它的发送渠道则成为舆论的试验场。但到了一定程度,作者也许不再需要这个论坛。在数字化时代中,迈克尔.克莱顿直接在电子网络上卖书,一定会比经过出版商赚得更多。克诺夫出版社,抱歉了!”[4]
现实:
少部分互联网新闻内容提供者寻找到了赢利模式,比如提供政治评论和新闻的Huffington Post,认证的高端博客作者和高质量的评论保证用户愿意为Huffington Post提供的内容买单,而在成立初期专注于政治领域。和受到重量级人士的支持和认可都让Huffington Post成为在互联网新闻中发展迅速的一只。超过3000名博客作者,需认证。政治领域颇具影响力,经常会有知名的政客,商界大腕、学者以及社会名流为它们专门供稿。再比如提供科技内容的Tech Crunch,在Itunes里卖音乐的歌手Joe Purdy,但这类模式仅有少数个例,还没有到大规模普及的时候。
二.用户定义更私人
除去十分具有前瞻性的预测,数字化生存中对于“后信息时代”用户供需关系的定义在现在极有参考意义。
“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5]
书中的这段描述恰恰是现在诸多新闻客户端和传媒体发展的方向。今日头条通过精准定位为每一位用户量身打造的推送,基于个性化推荐引擎技术,今日头条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位置等多个维度进行个性化推荐,推荐内容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新闻,还包括音乐、电影、游戏、购物等资讯。同样的还有规模较小的好奇心日报、ZAKER等APP,这类内容端根据读者需要制定问题和报道策划,信息越来越窄,越来越个人是不可逆的趋势。
传媒可以向Amazon或者Ebay掌握用户的消费倾向一样掌握订阅受众的地址、婚姻状况、年龄、收入、驾驶的汽车品牌、购物习惯、饮酒嗜好和纳税状况等等诸多因素,它也就掌握了人口统计学中的“每个人”而非一个庞大而差异性极大的群体。
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而数字化的生活也将越来越不需要仰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在甚至连传送“地点”都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
三.非同步传播打破时空限制
书中详细展开了电子邮件的例子,“电子邮递获得空前的流行,因为它既是非同步传输,又能让电脑看得懂。后者尤其重要,因为界面代理人可以运用这些比特来排定讯息的优先次序,并以不同的方式来发送这些讯息”[6]
非同步传输、电脑看得懂,看似简单的十个字其实传递出的是现阶段社会对互联网交际功能的基本需求。
联络双反不需要同时在线仍可以接收到信息,电脑能够对传递过来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分析——这些原理实则的是互联网机制下社交网络发展的基本。电子邮件加快了我们的生活频率,而无论是“朋友圈”社交式的facebook还是一对多模式的微博传播,亦或是现阶段蓬勃发展的私密社交、职场社交等等,“随选信息”都是极重要的考虑点。人们需要什么信息,通过隐晦的暗示或直接的表达都能够很快的获知到。
四.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在本书第二部分人性化界面章节中,尼葛洛庞帝质疑了前人对于界面设计(用户体验)的忽视。“过去,把时间和金钱花在用户界面上,会被认为是愚蠢而浪费的行径,因为电脑的运行周期太宝贵了,应该把它全花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花在人的身上。”[7]
尼葛洛庞帝在15年前就意识到在现在互联网发展中举足轻重的界面设计的重要性。在他的描述中,不愿意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刻板设计人员被称作刻意维护自己地位的“中世纪的僧侣”,而在那个年代,只有苹果公司和其他互联网公司具备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乔布斯凭着他的智慧和毅力,推出了麦金托什机,使GUI得以在一种真正的产品中出现,有关它的研究才达到了高潮”[8]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再无在界面设计上的创新。而事实上,指导今天,苹果仍然是产品界面设计行业的领头羊,无数公司所谓的“创新设计”其实都是对苹果已有的设计的稍加改动。
在尼葛洛庞帝之前的时代,产品设计的努力方向仍是使机器更能为人所用的过程中,设计师几乎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改进人与机器接触时机器对人的感应和作出更好的物理设计上。界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一个传统的工业设计问题,但到今天,或许也是受到尼葛洛庞帝在本书中描述思想的和苹果巨大成功的影响,界面设计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更人性化、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审美体验。
五.数字化同样有不可回避
尼葛洛庞帝将互联网互动中唯一的危险归结于想要控制网络的政府和政客。他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全世界都有人高举着为儿童净化网络的旗帜,试图检查网络通信的内容。更糟的是,包括美国在内,不少国家希望能确实找到办法来“窃听”网上讯息。”[9]
网络没有办法提供最佳的安全和隐私权保障是一个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就一直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但是也正像他所说的,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三点:
1.当我传送讯息给你的时候,你希望知道讯息的确是我传给你的。
2.当讯息在我们之间往返时,你不希望被任何人窃听。
3.一旦讯息已经在你桌上了,你不希望有人擅自闯进来阅读讯息
数字世界就应该比模拟世界安全得多,而政府和网络公司必须想办法实现上面最基本的三条隐私权需要,将数字化空间变得安全,并且有意识地塑造一个安全的信息交换环境。
六.“digital”的合理运用
我认为,将“digital”翻译为数字化是非常切实而贴切的翻译,从科技研究到日常的社交,数字化以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我实习所在的实习为例,“digital
marketing”部门是互联网公司市场部旗下的一个分支,其工作就是将数字化运用到互联网企业的市场蓝图绘规划和实际开拓中,通过对微信端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对APP、PC端后台信息的采集汇总,还原出粉丝和用户的整体“粉丝画像”,最大程度的还原接收方的内容偏好、选择心理和行为动因等等会对市场和销售产生影响的因素。
七.值得商榷处
虽然尼葛洛庞帝将“数字化”这一概念的深刻剖析和预测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这本书也并非完全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据说尼葛洛庞帝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完的这本书,因此很多地方更多是零散等等碎片化观点而非逻辑性极强的体系论证。而且,我认为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比特”的作用。书中提到“在各个领域,数字化比特都将代替原子。”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尼葛洛庞帝自己就陷入了一个没法解释的悖论,为了说明比特的重要性,他依然需要通过对原子的阐述来展示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而且,书中似乎在模糊“信息”与“信息载体”两者的差异,事实上,比特是信息形式之一,而原子同样也是一种载体。数字化生存中的一些论述把比特等同于信息本身,因而赋予“过高”的意义。在多元化的在信息时代,用户和受众追求的是快速和高质量,而不应该是对某种新兴信息载体的顶礼膜拜。信息的多种传输方式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未来是一个各种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多元交汇融合的时代,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载体出现淘汰与替代另外一个的过程。
最后,很喜欢和这本书第三部分数字化生活中的一段话:
我不是因为预见了一个新的发明或发现,而激发出乐观的情绪。发现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方法,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可行途径,乃至造出一种能吸进我们的空气,喝进我们的海水,再以无污染的方式将空气与水排出来的机器人,这些都是我们的梦想,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随风消散。
然而,数字化生存却完全不同。我们不必苦苦守候任何发明。它就在此地,就在此时。它几乎具备了遗传性,因为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
我们今天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并且成为后人的肩膀。
[1]数字化生存 第17页;第23页
[2]数字化生存 第17页;第25页
[3]数字化生存 第66页;
[4]数字化生存 第98页;
[5]数字化生存 第174页;
[6]数字化生存 第179页
[7]数字化生存 第101页
[8]数字化生存 第103页
[9]数字化生存 第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