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今天的学校,仅仅教教材行吗?
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经历前面四讲之后,关于佐藤学,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他的以下几个观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为主导的“伪主体性”和学生主导的“主体性神话”都会带来形式主义的问题,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
2.教师要善于通过适时的应对,把“学”放在“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3.衡量一间教室最高的标准是“润泽”,“润泽”就是相互学习,相互信任,息息相通。
简单来说,佐藤学先找出了当下学习的病因,随后提出了一种完美的学习状态,并且强调这种学习状态不仅仅属于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以一种教室文化的形态显现的。
那么,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佐藤学依据什么来指向这个目标呢?
这就是佐藤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所在。在他的《静悄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副标题:创造活动的,反思的,综合的学习型课程。
接下来,我给您一一分析为什么佐藤学要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的课程观。
我们从第一个词语开始讲起。问一下,课程为什么要是活动性的?
问一个稍微沉重的话题,为什么富士康工厂频繁出现工人自杀的现象?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在流水线的工厂里,一个工人和机器是没有分别的。他只需要站在那里,完成某一道工序,然后无数次地重复,一天一天的重复。另外,他是可代替的。他不在,工厂随时可以找人顶替。
这两种情况决定了人的意义丢失了。他失去了创造和探索的乐趣,失去了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这样一来,活着和死去其实分别并不大了。那么,学习一样如此。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今天中国的很多孩子的学习经验同样是痛苦的。无限次地重复练习。所以,很多高考过后的学习,书本成为一种泄愤的工具。当然,和富士康工人不同的是,我们拥有一种摆脱现实的可能性。如果你对高考的孩子说,你明年后年还是这样生活的,估计他也撑不下去了。
那么,活动性课程是什么?活动性课程就是回到人类的原初,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创造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获得存在的价值,存在的热情。
为什么活动性课程可以满足这些呢?很简单,没有固定的答案。一群孩子利用乐高玩具设计各种各样的屋子,你能说哪一种屋子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吗?一群孩子通过野外探索,搜集树叶,制作各种各样的标本,你能说哪一种标本就是唯一正确的完美的吗?
佐藤学认为,真正的学习是把学生放在中心的。要让学生从被迫的学习(他用为了一个日本的词语叫勉强)朝向学习,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习的形态。用活动来使课程具有学习性。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词语“反思性”,为什么要在“活动性”后面增加一个“反思性”呢?
以中国的课程现状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你关注现实里中国教育,尤其是小学初中教育的话,你会发现一个现象。现在的校长们在外面做报告,不会提自己的学校分数有多高,孩子获得什么奥数竞赛奖了,而是频繁地会说自己的学校实施了怎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学的有多么开心。
那么,这些课程真的改变了孩子的学习状态,提升了学习品质了吗?你如何判断这些校长们说的是真的呢,或者说你如果判断这些学习的课程真的有效果呢? 答案非常简单,你要看的不是他们有没有活动,而是看活动有没有反思性。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有一个老师设计了一个“南瓜”课程,第一阶段,他带着孩子讲关于南瓜的故事,然后做和南瓜有关的游戏,还吃了南瓜食物,一起去菜园看了看南瓜。
你看,这个活动是不是很热闹。但是,我要问的是,这里面孩子学会了什么呢?假如把南瓜替换成西瓜,活动的价值有变化吗?
如果你仔细想想的话,你会发现,参与这项课程的孩子们并没有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经验,他们只是跟随着老师的安排,玩了一个又一个的活动。
而我们知道,学习的本质是获得经验,获得人类已经掌握了的生存的,文化的经验。如果学生每天都在这样的活动性课程里进入,学校的价值就等同于家庭了。因为孩子每天经历的都是互动。这些活动不具有学习经验的空间。
所以,佐藤学先生提出,活动性课程必须要有反思性。每个孩子经历过课程的活动之后,要能够通过反思积累经验,获得能力上的提升。这样才叫学习型课程。
所以,您下次再听类似的报告,不要去看那些课程多么好玩,有趣,而要问一问,这些活动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有没有价值,是依据什么来确定这些目标的。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性课程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活动性,这是基础,二是反思性,这是限制。那么第三个词语是“综合性”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提综合性学习,大家自然会想到学科融合。当下中国小学教育,学科融合是热点,是核心。大家都意识到学科是为生活服务的,只有让学科进入到生活,解决生活的问题,孩子才会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很多小学都设置了不分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比如,用“月亮”这样的主题融入语文的诗歌,科学里的天文,地理里的潮汐,数学里的距离计算等多项内容。
但佐藤学认为,综合性课程不应该仅仅是学科的融合。它也应该是学生和地区的综合,教室和地区,教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的综合。
他举了一个例子。
静冈县有所小学开始了以“水”为主题的综合学习。这所学校是地处山区,怎么学这个呢?
该校决定从调查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着手开展综合学习。他们参观净水厂之后发现一个重要问题:校区范围内的家庭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和下水道相连。
于是,他们和家长一起调查下水道的流向,标记每一个下水道口出水,制作校区附近的下水道网络,不断地寻找下水道口没有相接的原因。他们发现有的是因为市政,有的是因为火山岩石,有的是因为地铁线路。这一个个原因背后需要的是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他们借助这个,发现了一个社区隐藏的运行规律。每个孩子都为之着迷,兴奋。
佐藤学借这个例子,说明了综合性的价值。也就是说,综合性带来的是一种能力运用的空间,一种让知识回到生活里去,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多元空间。佐藤学认为,这样的课程形态才具备学习的性质。
那么,我相信大家现在都明白了佐藤学认为的课程是什么样的。那么,依据前面的分析,如果您做课程,我提供以下几个建议:
1.设计课程一定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意愿,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程序实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主要核心。
2.所有的课程要体现学习的价值,具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这个课程目标不能是空泛的,无法检测的。(比如,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目标过大,就有可能失去课程的反思性。
3.课程要多方面的考虑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当下社区,孩子的家庭,学校周边的资源紧密联系。这样才会真正的实现让孩子既觉得有趣,又能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目的。
如果您真的理解了上面的三条建议,您会发现,您既能看明白当下一些热点课程的利与弊,获得一种鉴别力,也为自己独立去创建课程做好了准备。
因为如佐藤学所说,“好的课程都是基于教师和孩子的生活创造出来的,只有如此,教室里才能出现真正的学习。”实际上,对于中国的老师来说,这种课程的革命,教室的革命已经渐渐开始了。我们前面提到校长的报告就是一个风向。当全社会都已经意识到教材无法培养出人才的时候,每一个老师都必须朝向课程化,而这种课程又必须是自己创造的,任何照搬的模式都失去了课程的本质。
今天我们所讲的全部内容,其实就是一句话:创造活动性,反思性,综合性的学习型课程。我们分析了三个定语背后的性质和作用,帮助大家理解了“学习型课程”应该具有的形态,也给大家自己理解课程和创造课程提供了建议。
唯一没有重点分析的词语是“创造”,因为说到创造课程,我们必须提及佐藤学的另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学校必须是学习共同体。这是我们下一讲的内容,欢迎您继续关注。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