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一
1993年中国两间大学学子激辩人性,启发了我的人性思考,将它摘录下来编排在前,因为我的人性思考历程从这里开始。
正方:“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我们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一定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
反方:“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自私性,”对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那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说明我们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眼镜看看这个现实世界,就在你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奸,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辞当中,自始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提到善恶,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无限扩张趋势。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今天,对方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扬善避恶。”
正方:“刚才对方谈得很多,我们来一一检视到底善是本还是恶是本?到底善是表象还是恶是表象?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今天要吃西瓜,是不是先要种西瓜种子?如果我们种红豆、绿豆,长得出西瓜吗!所以人世间为什么这么多善行,当然是在人本性中就有着善的种子,那人世中为什么有恶的表象?简单说,我们都知道种西瓜只要丢西瓜种子就好了吗?还要施肥、浇水,而且万一下了十几天大雨,西瓜不仅长不好,还会烂掉,同理,我们承认有些人虽然有善根,但是他长不出善果,他是长得不好,但这并不是说他的人性中没有善的种子,所以很多犯罪人到最后他们都有良心发现,我们说他是良心未泯,如果人的良心自始就不存在于人的本性中,我们怎样去解释人有后悔的行为呢?大家不都曾经后悔过吗?对方又指出了另外一点,说人的恶是因为人有欲望,人有这样的本质,为什么欲望一定带来恶呢?我喜欢一个女孩,这个女孩也喜欢我,我们都想跟对方结婚,这是恶吗?再说吧,人有本能,人肚子饿了就想吃饭,那人跟狮子不就是一样吗?你如何解释呢?我们再想一想,对方说人的本性可以教育,所以恶的本性可以教育成善,为什么人的本性可以被教育成善?小鸟会飞,它只要学了飞就可以飞,而我们怎么教,都不会自己飞,因为我们本性中没有飞的本性,人为什么被教成行善呢?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的本性中有善性,如果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能够教成善,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如果人的本性没有善性,为什么我们一学就知道什么是善,一教就知道怎么行善,就算如果本性是恶,那到底谁来教我们,是本恶的人来教我们本恶的人吗?他们为什么要教我们?他们到底有什么动机,我们能够信任他吗?他们教育我们行善,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恶的动机呢?”
反方:“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对方却认为社会环境中的恶和人之恶没有关系,那请问外界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呢?你的善又是怎样导出恶呢?我从来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扩展才是恶,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两千年前,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遥相呼应,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不!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得多的思想。”尽管我们承认人性本恶,但并不意味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并不因为他白壁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弃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而你们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人都是本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对方认为恶都是外因,我请问,如果鸡蛋没有缝,苍蝇会去叮它吗?所以,还是它有内因在起作用的。至于说到,善端是从哪儿来的?我告诉你们,如果人人皆自私的话,那么人人都不能自私,因此制约、权衡中产生节制,这就是最早的善源,正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之中,教育才显得尤其重要,我们从来不否认,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人性加以改变,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但是,正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
我听之甚感疑惑,“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自然属性指的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之本性,是与生俱有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和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是指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自然属性指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才导致恶,将人性指本能和欲望偷换为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得出人性为恶,这是以名乱实,且先前称人性是由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组成,现在反说人性是指自然属性,将社会属性排除在人性外,言语前后不顾。人之有治者,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亦可以说继之者社会属性,成之者自然属性,非独指社会属性即是善,自然属性即是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理相承,没有自然属性则社会属性无所承,没有社会属性则自然属性不能自理。饥而欲食,寒而欲暖,是人之生理自然属性,好利而恶害,是人之心理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动物也有之,问问动物,它们知道自己性恶吗?假如它们知道争而食之谓恶,哪觅而食之该叫什么?且以不恶名之吧,那动物之性也仅仅称之可恶可不恶,哪里何来的性恶一说,所以说,不伤害人而有的自然属性是善的,伤害别人而有的自然属性是恶,而不是说人之自然属性就是恶。假如它们不能区分善恶,但人能之,哪是什么使人能区分善恶呢?是不是辩,辩是人之良知,作是人之良能,能辩则能协调群,能作则生而不穷于争,所以说,生之谓性是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之性是社会属性,能辩能作,是道德法律形成的基石,一个社会属性的道德没有人性善作基础是站不住脚的,一个社会属性的法律没有人性善作基础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人性善是说出了荒谬的逻辑,那人性恶是说出了更荒谬的逻辑。人有良知良能之性,而能教之,从其生之而然教其生之所以然,化其感性,得其理性,故感性是禽兽的生活方式,理性是人的生活方式。
教育是从可善而教其从善,还是从不可善而教其从善?你相信人性可以为善而能教之,还是相信人性不可以为善而能教之?提倡人性可以为善,是易使人勉励为善,当你做一件事,友勉励说:你可以成功的,你行的;另一友人勉励说:你不可以成功的,但你行的,听之是不是很荒谬。今有两人,一人说:人性可以为善的,人皆可以为善,你也可以为善,另一人说:人性是恶的,人性不可以为善,但涂之人可以为善,你也可以为善,你信哪一个呢?”“执人性恶而语人可以为善,犹定人失败而语其可以成功,当然是人性可以为善听起来耳顺,如果说人性本善时是道出了一种荒谬的思想,那么说人性本恶时,是道出了一种荒谬得多的思想。”
“对方认为恶都是外因,外界的恶从哪里来呢,请问,如果鸡蛋没有缝,苍蝇会去叮它吗?所以,还是有内因在起作用的。我从来不否认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人性加以改变,甚至形成伟大人格,但是,正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我听了又感疑惑,没有内因之善,外在的教化能使人性加以致善吗,你既然认为恶是有内因在起作用,为什么不反之思考,善也是有内因在起作用呢?现在你推论人世间的善,没有善的内因在起作用,是纯粹恶之因素,我是不明其由,我不能理解人治道德为什么建立于人性恶上,老王今年七十八岁,老婆二十八怀孕了,老王对医生说,厉害吧,医生:“这…!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以前有个猎人从没失过手,有次他撑个伞碰上头狗熊,情急之下拿伞一指熊倒下了!你觉得可能吗?”“那不可能!绝对是别人开的枪!”人之道德建立在人性恶上,岂不是如同老王令老婆怀孕一样的道理吗。一个人说:人性生来本是恶的,法律使人变善,人类生来本是病的,药物使人变好,这样的推理未必太过牵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理不通。有人说性善性恶论争了两千年,还有什么争论的必要,主要想着法律治理就是了,不必争论人原来是健康与否,只要后来能健康就行。人有病,治好了,当然有治好的标准,如果人原来没有好的基础,又如何治好。认为法律基于性恶论,我很怀疑这个论据,因为基于人性恶,放出来又会犯恶,法律应该终身囚之,为何要放之呢,所以法律不是基于性恶论。
甲问:“何谓人性,”乙道:“人性趋利避害,趋利避害是恶的,所以人性是恶的,”甲曰:“我本不懂如何定义人性,听你这样一说,反令我觉得人性是善了,趋利避害是恶,为何法律不禁止呢,法律的基本是惩恶,但没有听说过要惩罚趋利避害,趋利避害是人的生存之本,生存之本不是善吗?趋利避害是利生,利生是善,从这个角度看人性是善的,但是,为了你的生存,而损害他人的生存,你这个趋利避害就变成趋利伤害了,这个已不是趋利避害,而是趋利伤害了,趋利伤害当然不是善。趋利避害就是人的本能和欲望,趋利伤害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因为趋利避害可以导致趋利伤害,所以才要诲人,因为本能和欲望恐无节制变恶,故以法制度之,恶人一边行恶,一边诲人不要行恶,这种话你信吗。因为人可以为恶,所以要诲人警惕为恶,也因为人可以为善,所以要诲人勉励为善。为什么人可以为恶,而不说人性恶,人性恶已,立法者立之法也是恶吧,哪里有恶人立法以自困,既然人性恶,而不拘禁之,这是法不义,既然人性恶,拘而又释之,出而再犯,更是法不义。答:“人性恶并不是说人就是恶,是人性可以为恶,非指他必为恶,所以人未恶时不能刑之。”人性可以为恶与人性恶,这是不同称谓,将人性可以为恶说成人性恶,是不当名。所以说,人性趋利避害,饥而欲食,寒而欲暖,是人生而有之,这种性还是善的,这是利于生存,之于后来的人为了食而争,为了暖而夺,恶事丛生,但你不能因此直谓人性恶。人性是人所以为人之性,为什么要这样界定,因为按照上面第一点看,动物都有,岂独于人,将人看作动物,认为动物没有善恶,却又将人性定为恶的言论,我很鄙视,人类伦理被称为后天,但一说到动物间的母子关系,是先天,爱是后天还是先天呢,爱始本于亲,这不单是人,动物也有之,如果把动物的爱说成先天,而把人的爱说成后天,说不过去,人是群居动物,同属父母为兄弟,相交往来为朋友,动物有,人比动物更明显,见到亲友之难,不会无动于心,这是人之性情,动物为了生存,兄弟最终会分开,幼儿伴友也会天各一方,动物本能是觅食,食物少就争夺,食物众则不争,动物有的本性人亦有,人有的本性其他动物未必有,当人的生存不需要争夺时善者众,当人的生存需要争夺时恶者众,人可以不用恶夺而相处,因为人会生产,积谷防饥,织布防寒,乐岁终身足,凶年免于饥,故民有恒产易为善,民无恒产易为恶,极明白表达了人类的社会治理,人类有了思辨能力才会激发各种思想,人类有了思辨能力,才会辨别人性是善是恶,是先有善还是先有恶。一个人饿了首先去觅食,夺食者称为恶,相反觅食者称为善,这是人之思辩意识,人类正是有了思辩能力,才会激发各种思想,人类正是有了思辩能力,才会辨别这一行为是善,那一行为是恶,善恶是人思辨出来的行为观念,而且也是教导后一代的行为守则,人会思辩,会思考:我们人类是兽,兽性是善是恶,除非人类不会思辩。
二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自然属性指的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之本性,是与生俱有,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和社会教化所获得,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是指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如果人性本恶,人与禽兽动物皆同自然属性,那么人和禽兽动物都是一样,若人与禽兽无异,则也是禽兽,又何必论人性,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异于禽兽者,何也,所食则同,所以食则异,如此同是自然属性,然此自然属性已不同,正因其自然属性不同,才导致人与禽兽动物之社会性不同,正是人特有之心理生理,知觉运动,才构成人特有的礼义,礼义,正是人之文理。生理与心理之相作用,而构成人是有治的社会群体,人之生理心理一旦确定,根本不同于其他动物你争我夺,此谓是人人畋地其食,群揖而安的国家。问曰:“畋地其食,是人之能,但人之初也和禽兽无异,故言人之本性是动物之自然属性”,如果人和禽兽皆同自然属性,人为何有治,而禽兽无序,禽兽不能尽显天道么?天道不违乎禽兽,在人之天道与在禽兽之天道也,人同于禽兽者食,人异于禽兽者食之异,制天地之宜而用之,其力当其所得,才是人之本能,如将禽兽之恶盖于人之恶,不求其所以为人,而求其所以为兽,说人性善,是说人顺天之道,裁地之宜,得人之理。若以人类学者言人之原始与禽兽动物无异,这并不是人之为人,况且,单以动物来看,动物之间有何善恶,而是以人之有治与禽兽之无方较分出来,如果禽兽猎食是其义,则争食是其不义,禽兽会否相问:“尔取于我则可,我取于尔则不可,是何理也,”人生之能的变化,正是人之生理心理的变迁。若说人之初与禽兽无异,故人之自然属性与动物无异,则问,当两栖动物变化为陆地动物时,其属性犹是否两栖动物,张贷年曰:“未有人类之时,亦无所谓人性,乃人类始有,乃有所谓人性,方人类始有时,人性与禽兽之性相去几希,人类日进,人性与禽兽之性相去渐远。”此之谓也。
三
性恶论者,认为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这种自私自利之本性是恶的,每个人都想保住自我利益,顺此本性推论,因为顺其自私自利,人与人必然争夺而相犯,于是,制定法律禁止之。试问,单单是法律能使人们禁止争夺么?夫人有良知良能者,生理者,谓其良能,心理者,谓其良知也,人皆有劳作之能,人皆有好恶之知,两者相结而为治,是吾所谓心理生理之相作用,而构成人是有治之社会群体。
礼义法度起于何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起法度以定之,既得其法,民得其欲,从这一点看,法度因恶而生,然则法者,法其不争,以其不争去其争,人可以不相争,存于人可以不相犯,故求治之法,从其可以不相争,而致其所以不相争,从这一点看,法度因恶而出,因善而生,是人能为礼义之故也,故先王恶其乱,非人所以然,于是制礼义以分之,起法度以定之,既得其法,民乐得其欲。
民忧乱而思治,然而治者,据民作食以为义,利用厚生正德,以为人之理,是人性理义之原始也,道德规范,虽是人为,亦资于天性,如修改某物,是因其善,化性起善,非所谓破坏其性,革而为善,古者圣王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非人所以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理者也,此之治,非因性之恶,因性之善也。未闻性不善而可使之从善,可使之从善,有从善之性存焉,人有善之理,而有善之治。
四
孟子曰:“人之性善”,荀子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所谓恶者,偏险悖乱,是善恶之分也,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说人性善,治亦善,乱亦善,是不然,说人性恶,治亦恶,乱亦恶,是不然,今诚以人之性固偏险悖乱,则恶有圣王,恶有礼义矣哉!正理平治,又将曷加于偏险悖乱哉!故皆同恶人矣,又何起圣人,奚言圣人为恶之少者,争之厌争者哉!诚如厌争者,又为何厌争哉!斯违其性为也,今不然,人之有道有治,偏险不正,悖乱不治,非人所以然,民厌其相戕,故为刑礼而定之,举其人而为之。
不足食于民,不足以为治,民无善彝,不足以为政,以人为禽兽,则禽兽有何善恶言,以禽兽自许,不知有人之道也,民之所以有治者,舍此三才而不由,罔治矣,奚何三才,一曰利用,二曰厚生,三曰正德,说民性善者,因乎此也,是人所以为人,所以为善之基也,失此斯才,莫说性恶,无若禽兽然。
故曰:“人非性恶,人若性恶,虽圣人亦不能使人无恶,然可使人不必为恶,圣人之治,就是维持民不必为恶,民无必然之恶,有偶然之善存于其间,圣人之治,就是维持民偶然之善,然则偶然者,耦然之谓也,荀子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从天而颂之,孰与物畜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水旱虽凶未可祸也,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寒暑虽吉未为福也,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以人道率乎天道,故明于天人之际,则起有圣人之治,礼义之守,民当然处于善之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