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交厚,二人并称“元白”,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他的诗歌以语言通俗、题材广泛、情感真挚而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自幼聪慧,刻苦读书。他少年时因战乱颠沛流离,对民间疾苦有深刻体会,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等职。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曾因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经历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转折点,著名的《琵琶行》便写于此时。
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起到教化作用。
其代表作《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兼具浪漫与批判色彩;《琵琶行》则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自身贬谪之悲,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另外,《卖炭翁》《秦中吟》等诗歌直指社会矛盾,揭露民间疾苦。
传闻他每写完诗会读给老妇人听,若对方不解便修改,力求通俗。 因此,他的诗篇通常都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却意蕴深远。
晚年白居易辞官隐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这一时期他的诗风趋于淡泊平和,多描写闲适生活与自然景物。
白居易一生留下了近3000首诗歌,其作品兼具艺术性与社会关怀,堪称中唐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