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阴暗的地方。
今天在车上,女儿跟我讲她们同学之间的故事。其中她说到某同学经常和别的同学找茬,主要是针对那些学习成绩比她好,表现比她突出的同学。最后女儿冒出了一句:她嫉妒心可强了。从一个小学六年级孩子的口中冒出这么一句,着实让我吓了一跳。我问她:像她嫉妒心这么强,好不好?女儿说:不好。但我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比我强,看到老师表扬他们,自己心里也不舒服。一个孩子说的是真话,也是我们很多大人不敢说不愿说的话。我跟女儿说:其实人都是有嫉妒心的,但要慢慢学会把这种嫉妒心变成上进心,当你的朋友们比你更好、更优秀的时候,要真心地祝福他们。更要真心地向他们学习,让自己也变得更优秀。我不知道,这些话女儿能不能听懂,但她还是点了点头。
前不久,跟一个朋友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她说每周光照顾孩子就把自己累得要死,一周七八节课外班,晚上还有很多作业需要完成。我毫不客气地跟她说了句:你活该。其实,我想跟她表达的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自由地伸展,充分地吸收阳光和水分,让他们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可能我的这种观念,有点跟不上时代。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眼里,孩子不能输,首先不能输学习,否则将来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因为我不是教育家,也不是预言家,我根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所以我没有任何理由去反驳这种观点。只能顽固地坚持一己之见。就像我坚决反对在青少中大肆灌输所谓的成功学一样,没有一种社会能够像我们所宣传的“人人都是成功人士”。
心理学上有一个冰山理论和坑洞理论。冰山理论主要讲的是一个人就像一座冰山,表露在外部世界,被别人所认知的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而隐藏在水里被遮挡的是八分之七的部分。所以我们往往依靠这八分之一去认识分辨一个人,觉得他好、不好,优秀、不优秀。而能被看到的部分,往往又是被粉饰过的、包装过的,甚至有些可能完全是虚伪的。而被隐藏的恰恰是最真实的部分。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讨论过,为什么有的人在与不熟识或者人们通常所说的“外人”接触的时候显得温文尔雅、干净利索,而在家庭中、在与自己亲密的人中却是完全另外一种样子;有人的在上级面前毕恭毕敬、谦和勤奋,而在下级面前立马就变得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其实认真审视自己,我们每个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一面,只是表现的程度和形式不同而已。
所谓坑洞理论大概的意思就是与你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已经失去联系,而又实实在在存在的那一部分。比如,有些人缺少关爱,潜意识里就特别渴望得到爱;有些人从小没有得到过肯定和表扬,就特别期待得到认可和褒扬;有些人从小自己的主张得不到满足,就变得特别的自私自利。但这种坑洞往往是不被自己所察觉的,坑洞的主体往往不会自觉到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我,小时候家里穷,经常吃不饱,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就盛得特别满,怕再盛的时候没有了,到现在我也是经常盛了满满一碗饭,真吃起来却吃不完。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人从小的遭遇、创伤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一生的原因。所以,我一直主张给孩子更多真情的关爱,自主的引导,而不要过多地把家长的、老师的、社会的,甚至某些权力人士的思想观念强加给他们的原因。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时候也会让自己受到惊吓。比如,我经常提醒自己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可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并非如此,甚至很多看起来冠冕堂皇的事情都夹杂着一些说不出口、见不得人、阴暗潮湿的东西。比如,我经常会跟领导或同事说,这段时间简直是忙得焦头烂额,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话可能是真的,这事也可能就是这样。但自己把这种话说出去,本身却隐含着想让别人认可,想让领导表扬甚至挂上一号的目的。这种隐藏的目的和思想,实际上就是见不得光的地方。反过来讲,一个人被阴影遮住的部分越多,就越容易被人所察觉,就越容易被人排斥。有些人也许觉得自己不露声色,别人感觉不到。只要你听说过“日久见人心”就理解了。
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某领导有两个秘书,一个八面玲珑,跟领导走得很近,经常借领导的名义把自己的事情办了一件又一件;一个木讷沉默,除了本本分分干好自己的工作,从来没有跟领导提过任何条件。后来有一次重要的岗位调整机会,在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岗位一定会落到那个“精明”的秘书手里时,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领导却把这个位置给了那个“傻笨”的秘书。
人的阴暗面总是存在的,但我们自己要知道它的存在,并努力去缩小它的面积,时不时拿到阳光下晾晒晾晒,别让它变得越来越阴暗,越来越潮湿,甚至长霉变质。